港大醫學院破解胃癌弱點 新療法殺癌效率激增6.3倍 腫瘤生長速度減緩逾6成

更新時間:09:30 2025-11-27 HKT
發佈時間:09:30 2025-11-27 HKT

胃癌是本港第6大常見及致命癌症,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晚期患者5年存活率不高。港大醫學院近日在胃癌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癌細胞的「代謝密碼」,發現人體「第2大腦」——腸道神經系統,竟是助長胃癌生長的關鍵「幫兇」,而新療法殺癌效率更可增6.3倍。這項研究為胃癌治療展開了全新道路,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幹細胞》。

阻斷癌細胞「能源」 腫瘤生長減65%

過往癌症研究多集中於癌細胞本身,但腫瘤周邊的微環境同樣對其生長有深遠影響。是次由港大醫學院領導的研究,首次揭示消化系統中的「腸神經元」會與胃癌細胞互動,改變其代謝模式,令癌細胞變得更依賴脂質(包括脂肪酸和膽固醇) 去維持生長。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大規模掃描細胞中約2萬個基因,最終成功鎖定2個在脂質代謝中扮演的關鍵因子:

  • ACACA: 控制脂肪酸合成
  • LSS: 控制膽固醇代謝機制

這2個因子如同癌細胞的「能源工廠」,負責製造脂質供其生長。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證實,使用抑制劑阻斷這些因子後,能夠顯著減緩腫瘤生長速度達65%。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消化系統中的腸神經元,會影響腫瘤生長及治療反應。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消化系統中的腸神經元,會影響腫瘤生長及治療反應。
透過識別脂肪酸代謝因子作為潛在生物標記,醫生未來可以更準確有效地為患者配對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升療效和成功率。
透過識別脂肪酸代謝因子作為潛在生物標記,醫生未來可以更準確有效地為患者配對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升療效和成功率。
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開發了模擬腸神經元與腫瘤互動的研究模型。
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開發了模擬腸神經元與腫瘤互動的研究模型。

    配合膽固醇抑制劑 殺癌效果升6.3倍

    團隊更開發了全新的研究模型,模擬腸神經元滲透胃癌組織的情況。結果發現,若配合使用膽固醇抑制劑,殺死癌細胞的效率竟可大幅提升6.3倍。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黃兆麟教授解釋:「腸神經元可以增加胃癌細胞對脂質的需求,而且胃癌細胞更容易受到膽固醇抑制劑的影響。」不僅有助開發胃癌新藥,亦有助預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邁向精準醫療。

    預計應用可拓展至胰臟癌、肝癌

    黃教授補充,未來醫生可透過檢測患者腫瘤組織中的脂肪酸代謝因子,作為生物標記,從而更準確地預測哪些病人對脂代謝抑制劑治療有較好反應,為他們配對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和成功率。

    研究團隊相信破解此「代謝密碼」的應用潛力不限於胃癌,或可拓展至同樣有密集神經元滲透的胰臟癌、肝癌等,此研究方向亦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新視角。團隊將進一步拓展至其他癌症研究,為癌症治療帶來創新突破。

    資料來源:港大醫學院

    延伸閱讀:全球40歲以下胃癌個案增 愛吃外賣為何成幫兇?醫生教看大便自測徵兆

     

    ---

    相關文章:

    腸胃健康|吃白粥也傷胃?4大「養胃」習慣恐傷胃 飲湯忽略1事或患胃癌

    26歲女婚前患胃癌病逝 男友最後告白:再相遇相愛 自測12大胃癌徵兆

    90%胃癌個案因染幽門螺旋菌 醫生揭逾半港人帶菌 2類職業易中招!

    夫婦常吃1種菜 雙雙患胃癌!是2A級致癌物?醫生揭這樣吃最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