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血是痔瘡或大腸癌?醫生教按血便顏色解構8大原因 如何預防腸道疾病?

更新時間:10:39 2025-11-19 HKT
發佈時間:10:39 2025-11-19 HKT

【血便原因/大腸癌】發現排便後馬桶出現血跡,往往令不少人心生恐慌。血便可能是因痔瘡引起,也可能暗示大腸癌的風險。大便有血該怎樣分辨是何種健康問題?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接受《星島頭條》訪問,分析血便顏色及其背後成因,以及該進行甚麼必要檢查,協助大眾守護腸道健康。

大便有血是痔瘡或大腸癌?按血便顏色解構8大原因

劉卓靈醫生指,血便的顏色多樣,有鮮紅、暗紅甚至黑色,能反映出血位置或病因。鮮紅色的血液通常未經長時間氧化,多數來自下消化道,如直腸或肛門,常見於痔瘡或肛門病變。暗紅色血便往往表示出血點在較高位置的下消化道,可能因腸道炎症或腫瘤引起。黑色血便則常源於上消化道出血,像是胃或十二指腸,經過胃酸作用後,血液呈黑色及柏油狀。

他指出,造成血便的常見原因包括痔瘡、肛裂、腸道炎症、腸瘜肉和大腸癌等,不同病因伴隨各異症狀。

血便成因|1. 痔瘡

痔瘡導致的血便通常是鮮紅色,出血量可多可少。輕微時只是糞便表面帶少量血;而嚴重時一次可流數毫升以上,血液常在排便時出現,表現為大便帶血或排便後滴血,有時甚至噴射狀出血,常合併肛門疼痛、瘙癢、下墜感和痔瘡外突。痔瘡患者多有便秘和久坐習慣,改善生活方式往往能緩解症狀。

血便成因|2. 大腸癌

若血便由大腸癌引起,則呈現的特徵較為隱晦。血液與糞便混合,常見黏液附著,伴隨無明顯原因的體重下降、貧血、疲勞及持續的排便習慣改變(如反覆腹瀉或便秘、糞便變細)。與痔瘡血便相比,這類病人的症狀不會因生活調整而改善,反而可能惡化,如腹痛加劇或出血頻繁。遇此情況應盡快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排除惡性腫瘤。

血便成因|3. 細菌性腸胃炎

呈暗紅或墨綠色大便,伴隨嘔吐、腹痛和腹瀉。

血便成因|4. 炎症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會導致反覆腹瀉,並伴有暗紅血便。

血便成因|5. 大腸憩室炎

伴隨下腹劇痛與發燒的暗紅血便為特徵,多見於老年人。

血便成因|6. 上消化道潰瘍

多為黑便或柏油樣,常伴有胃部灼熱與疼痛。

血便成因|7. 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早期多無明顯症狀,晚期可能出現暗紅色血便,需靠大腸鏡確診。

血便成因|8. 肛裂

多因糞便硬化而裂傷,排便劇痛,鮮紅血液量少。

他提醒,為避免誤診,需綜合血便顏色、伴隨症狀及病史,並進行必要的內窺鏡或相關檢查。

甚麼生活習慣會增加血便風險?

劉醫生表示,多種生活習慣也會提高血便的風險。長期便秘和用力排便會促使肛裂與痔瘡發生。纖維攝取不足使糞便硬化,增加肛門受傷機率。長時間久坐或久站會導致盆腔靜脈充血,引起痔瘡。忍便習慣使糞便積聚,水分流失導致糞便更硬,排便困難加劇肛門損傷。孕婦因子宮擴大壓迫直腸,易激發或惡化痔瘡;肥胖人士腹壓增高,亦易患痔瘡或肛門脫垂,增加血便的可能。

出現血便要就醫檢查?

劉卓靈醫生提醒,如發現血便,尤其伴有痔瘡脫出或肛門疼痛者,應即時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診與肛門指檢了解情況,再安排糞便隱血測試以初步篩查大腸癌風險,必要時會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以直接檢視腸道內部狀況。部分情況還需抽血評估貧血程度,或透過電腦斷層掃描輔助診斷憩室炎與腫瘤。若懷疑上消化道出血,還會安排胃鏡檢查。香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無症狀人士做糞便隱血測試,若呈陽性,參加者將獲轉介進行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若血便同時出現劇烈腹痛、腹脹、高燒、持續腹瀉或脫水,甚至嘔吐、體重急降與排便習慣持續異常,或大量出血超過三天,應立即就醫。

如何預防痔瘡出血與腸道疾病?

預防血便及腸道疾病,應從飲食、運動和定期檢查三方面入手。多吃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高纖維食物,減少高脂肪、辛辣和油膩食品,保持充足水分攝取。戒煙限酒,減輕腸道負擔。保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不動,每小時起身活動數分鐘,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避免用力過猛。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腸道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疾病。

專家履歷: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醫生

澳洲昆士蘭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昆士蘭大學哲學碩士(外科)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延伸閱讀:男子血便半年誤當擦傷 求醫揭大腸癌腫瘤塞爆腸 醫生拆解3大警號

---

相關文章:

38歲女大腸癌擴散肝臟 醫生教自製抗癌蔬果汁 癌細胞銳減病情10年不復發|附詳細製法

大腸鏡檢查痛嗎?有後遺症?清腸吃甚麼?醫生教檢查前後飲食/恢復方法

大腸癌年奪2300命!大腸鏡多久照一次?一文看清檢查項目/流程/費用

防大腸癌必吃8種食物 營養師教自測6大症狀 常吃這小食大腸癌風險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