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連續勃起12小時 醫生揭竟屬這癌症徵兆?忽視3大警號恐不舉

更新時間:11:40 2025-10-24 HKT
發佈時間:11:40 2025-10-24 HKT

台灣一名20歲男子離奇持續勃起長達12小時,醫生檢查發現原來竟是該男子患上1種癌症的徵兆。醫生又提醒,如男士在勃起狀態下出現3大異樣,建議即早求醫,否則恐面臨「永久不舉」的命運。

20歲男連續勃起12小時 醫生揭竟屬這癌症徵兆?

泌尿科醫生陳毅軒分享上述病例指,該名20多歲男子求醫時表示,他清晨醒來時發現陰莖在沒有受到任何性刺激下,持續處於勃起狀態,久久無法消退,並且伴隨疼痛感。直到傍晚時分,其勃起狀態已連續超過十二小時,決定前往診所求醫。

經檢查後發現,男子的病情為「缺血型陰莖異常勃起」。由於病情嚴重,陳醫生立即協助該男子轉診至醫院,後續得知患者在急診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濃度異常偏高,最終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

【同場加映】白血病(血癌)常見症狀:

為何血癌導致持續勃起?

陳毅軒醫生表示,該男子證實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導致白血球過度增生與血液黏稠度上升,進而阻礙陰莖的靜脈血液回流,最終引發陰莖異常勃起。陰莖異常勃起在臨床上主要分為缺血型、非缺血型與間歇性三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缺血型,約佔所有病例的9成以上:

1. 缺血型異常勃起

通常是由於陰莖靜脈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液淤積與組織缺氧,常見原因包括血液相關疾病或特定藥物使用,其特徵為陰莖異常堅硬並伴隨劇烈疼痛。若未能及時處理,此類情況可能導致海綿體組織纖維化,進而引起永久性的勃起功能障礙。治療方式會先嘗試海綿體抽吸、灌洗或藥物注射,倘若效果不彰,則可能需進行分流手術,亦即於陰莖與周邊血管間建立一個引流通道,協助滯留的血液順利排出。

2. 非缺血型異常勃起

這類異常勃起相對少見,通常與外傷有關,其勃起硬度不完全且多數無明顯痛感,臨床上大多採取觀察等待的保守策略。必要時可考慮施行栓塞治療,透過導管將栓塞物精準置入異常血管,以阻斷不正常血流,使勃起狀態緩解並恢復正常血液循環。

5大因素致陰莖異常勃起 忽視3大警號恐不舉

陳毅軒表示,雖然這類因血癌引發的案例相對少見,但也可能是血癌等嚴重血液疾病的首發臨床症狀。他進一步指出,陰莖異常勃起的常見成因主要包括以下5類:

  1. 藥物因素:例如服用抗憂鬱藥物、降血壓藥,或是過量使用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
  2. 血液疾病:包括鐮刀型細胞貧血、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相關疾病。
  3. 外傷影響:會陰部或陰莖部位曾受外力創傷,導致局部血流調節機制出現異常。
  4. 其他疾病:如身體代謝功能異常或神經系統相關疾病亦可能引發此症狀。
  5. 特發性原因:部分患者在經過詳細檢查後,仍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因素。

除了上述5大因素,陳醫生特別提醒,若忽略以下3大警號,恐將導致永久性勃起功能障礙,建議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求醫。只要能夠及早接受診治,不僅能有效降低產生不可逆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更可透過詳細檢查及早發現體內潛在的疾病問題:

  1. 持續勃起超過4小時且無法緩解
  2. 在沒有受到性刺激的情況下仍維持勃起
  3. 陰莖異常堅硬並伴隨疼痛感

血癌17大症狀 頭痛也是警號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血癌又稱「白血病」,泛指與血液及骨髓相關的癌病,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白血病發病於骨髓,主要是由於血液細胞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變異,導致大量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白血病。醫管局表示,血癌患者由於正常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因此會出現以下症狀:

  • 正常白血球不足,增加感染機會:口腔發炎、喉嚨腫痛、小便灼痛、發燒、發冷、盗汗,嚴重的會導致肺炎、敗血病。
  • 紅血球不足,引致貧血:臉色蒼白、暈眩、心悸、疲倦乏力,呼吸急促。
  • 血小板不足,易於瘀傷和出血:皮膚會無故瘀傷或點狀出血,婦女經血增多或不止,出血部位有鼻腔、牙齦、大便、小便等,甚至腦出血。
  • 其他症狀:骨痛,頭痛,胸口痛,嘔吐,視力惡化,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體重下降。而個別患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可能完全沒有徵狀,直至身體檢査才發覺有異。

甚麼人容易患血癌?白血病高危因素是甚麼?

醫管局指出,白血病的真正致命原因尚未知曉,但以下8種因素有機會增加患上血癌的風險:

  1. 65歲以上人士,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
  2. 暴露於大量輻射的環境
  3. 過往接受過某些抗癌藥物治療
  4. 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例如苯及其衍生物
  5. 病毒感染
  6. 吸煙
  7. 與基因遺傳有關:例如唐氏綜合症
  8. 其他血液疾病的病史:例如骨髓發育不良症

患上血癌要注意甚麼?避免與1類人接觸?

在治療方面,醫管局指血癌的治療手段以化療、類固醇治療及骨髓移植等為主。至於血癌患者方面,醫管局建議患者接受治療前後和康復期間,都要注意以下事項:

  1. 定時服藥:病人應了解各種口服化療藥,或是預防感染藥物或其他藥物的服用方法及副作用,不應自行停止藥物。
  2. 定期檢查:治療結束後,醫生會要求病人定期做檢查和驗血,以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和血球數目,以及早偵測復發情況。
  3. 飲食:癌症治療期間或會削弱病人免疫力,為減低感染風險,病人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包括蔬菜、肉類、家禽、蛋、海鮮等)和生或未經高溫消毒的乳製品。
  4. 預防感染:病人接受治療後,身體抵抗力較差,需特別注意家居和個人衛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出門謹記戴上口罩。
  5. 避免與水痘患者接觸:病人一旦感染水痘需馬上治療,否則引起併發症,死亡率極高
  6. 預防出血:家居空調保持適度的潮濕,避免鼻腔因乾燥出血;注意日常行動安全,避免損傷

延伸閱讀:癌症名醫大推5款防癌湯水 必加8款平價食材 增免疫力/降膽固醇

---

相關文章:

母女常網購同患血癌 愛囤積1物惹禍 營養師揭暗藏1級致癌物

防癌必吃3類甜點 吃這種防5大癌症 患癌風險降40%

抗癌|男子成功戰勝4大癌症 健康活過80歲 醫生揭關鍵抗癌之道 附防癌食物

防癌必吃8種食物 常吃這種可令癌細胞自殺 怎樣吃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