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反覆胃痛吃藥也沒用 狂照胃鏡極焦慮 揭患身心症 一文解構常見症狀/治療方法/高危因素
發佈時間:19:35 2025-05-22 HKT

香港社會節奏急速,都市人每日面對沉重壓力,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日益普遍。長期精神心理壓力可能引發「身心症」——一種心理與身體互相影響的負面循環疾病。
港女反覆胃痛 狂照胃鏡極焦慮揭患身心症
A女士(化名)是一位小學教師,她因為反覆胃痛而在腸胃科門診跟進。胃鏡顯示她有輕微的胃炎,然而她在覆診時顯得十分焦慮,使用不同的胃藥也未有好轉。因為她感到持續不適,所以反覆要求腸胃科醫生為她重做胃鏡。然而,腸胃科醫生認為她所患的輕微胃炎已經得到適當的診治,她的身體不適和情緒反應並非身體狀況所能解釋,因此轉介她看精神科醫生。
經過精神評估發現,A女士在胃部不適前半年已有一年多的失眠和焦慮抑鬱的情況,源於面對長期的壓力,包括來自工作和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她為免加重丈夫的壓力,因此避免向家人表達她的困擾。經過處方情緒藥,並且結合心理輔導,A女士慢慢地願意將她的壓力和家人表達分擔和商討解決她困擾的方法,胃部不適也得到改善。
在臨床診斷上,一般胃部不適患者需要由相關專科醫生,例如家庭醫學醫生或腸胃科醫生評估,以分辨病情的緊急或嚴重性。醫生會根據病歷和臨床的身體檢查,可能建議一些適當的進一步身體檢查,常見的檢查例如胃鏡。然而,如果患者對於身體不適極度焦慮,但醫生透過臨床病歷和檢查,診斷與身體器質性病患並不符合的話,便要留意是否患上身心症。
甚麼是身心症?解構常見4大類型特徵
身心症是一種由心理壓力直接導致生理功能障礙的疾病。這類患者會出現真實的身體不適症狀,如持續性頭痛、腸胃功能紊亂或心悸等,但經過詳細醫學檢查卻找不到足以解釋症狀的器質性病變。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在臨床診斷上,身心症具有以下關鍵特徵:首先,患者對身體症狀持續地過度關注,並且擔憂程度超出了其實際嚴重性。例如,患者會頻繁地尋求醫療服務,進行多次重複的檢查,但仍對健康狀況感到不安,以至影響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如果這種困擾持續6個月以上,便有可能患上身心症。
較常見的身心症有以下幾個類型:
1. 軀體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s disorder):
患者往往出現一項或以上的身體症狀,又或者患有一些相關的身體疾病。然而,患者的思想、感受和行為反應遠超於身體症狀的嚴重性,從而出現極度焦慮情緒,消耗大量心力去應付。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痛症和渾身疲倦等。有部分軀體症狀障礙患者也會出現抑鬱症的症狀。
2. 疾病焦慮障礙症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或只有輕微的身體症狀,但是卻經常擔憂自己有著嚴重疾病。因此,患者可能會尋求不同醫生的意見或者做重覆的身體檢查。然而,一些不必要的身體檢查有可能替患者造成更多的焦慮或一些不必要的併發症。
3.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肌肉活動功能或五官感覺障礙的情況。然而,身體的症狀並不能透過任何身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來解釋。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肌肉乏力麻痹、吞嚥困難(如喉球症)、不自主的肌肉震動、步態不穩、失聲、失語或非腦癇發作。
4. 心理因素影響生理狀況(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s):
常見的例子包括長期壓力影響高血壓控制,以及功能障礙,例如偏頭痛、腸易激綜合症和纖維肌痛。
總括而言,患者確實經歷一些身體不適的症狀,醫生會透過詢問病歷和適當的排除性診斷,確認症狀是否由生理疾病引起。若果患者的檢查結果與症狀嚴重度不符,診斷上便要注意心理因素誘發的關聯性,症狀往往在壓力事件後出現或惡化。
身心症常影響哪些器官?慢性疲勞/莫名痛症也中招?
常見和身心症有關的身體器官:
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胃腸道、自律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皮膚及肌肉骨骼系統。例如,在心血管系統,患者可能出現心悸或胸悶;在胃腸道,則可能有腹痛、腹脹或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則會導致頭暈、疲勞或多汗等問題。此外,呼吸系統可能有氣促或過度換氣的表現;皮膚方面則可能出現濕疹或皮疹;而肌肉骨骼系統的症狀通常包括肌肉緊繃或慢性疼痛。
常見的不適:
身心症的患者通常訴說多種不適,包括慢性疲勞、睡眠問題、胃口減退、肌肉僵硬、頭痛或偏頭痛,甚至是不明原因的疼痛。這些症狀雖然明顯影響生活質素,但通常在常規醫學檢查中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問題,這進一步加深了患者的焦慮與困擾。
港人最常出現哪些身心症?
臨床經驗上,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香港普遍的身心症之一,患者通常因壓力或焦慮而出現腹痛、腹脹或排便異常。此外,偏頭痛、乏力疲倦和非心臟性胸口不適等也是香港常見的身心症徵狀。
身心症有哪些成因/高危因素?
身心症的成因分為個人和環境因素。首先,個人心理性格方面,容易敏感焦慮的性格特點會較容易患上身心症。另外,壓力或情緒困擾會對大腦功能產生影響,特別是影響控制壓力反應的邊緣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這些心理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比如皮質醇水平的升高,進而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
其次,社會因素也在身心症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急速的生活節奏、高壓的工作環境、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或經濟壓力會加劇心理負擔,並間接影響身體健康。
身心症會有甚麼併發症/延伸問題?
如果患者重複作出不必要及入侵性的身體檢查,那麼便有可能承受一些不必要檢查所帶來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另外,如果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等精神情緒症狀而並沒有適當處理的話,那麼患者的情緒病徵便有可能變得嚴重。
如何治療身心症?先解決身體症狀vs心理問題?
身心症的治療需要採取多角度的全人治療,同時處理身體症狀與心理壓力。處理身體症狀方面,一些舒緩身體性藥物如止痛藥或胃藥可以減少身體的不適;精神評估方面,則著重於分析患者的心理壓力或誘發因素,並且透過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以紓緩情緒病情。
急性期優先穩定身體症狀:
- 透過藥物緩解最困擾的生理不適(如短期使用低劑量抗焦慮藥改善失眠,或藥物控制胃酸)
- 若果有焦慮抑鬱等情緒徵狀,或需要處方情緒藥物
- 此階段目標是打破「不適→焦慮→更不適」的惡性循環,為後續心理治療奠定基礎
同步啟動心理介入:
-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認清一些負面或加劇焦慮的錯誤認知,理解「壓力-身體反應」的連結;糾正一些錯誤適應壓力的方法和思考模式,並且運用正向思維和正確適應壓力的處理方法
- 壓力管理技巧訓練(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
長期調整生活方式:
- 規律運動(如太極、瑜伽)可調節自律神經,也可幫助身體釋放多巴胺從而改善情緒
- 睡眠衛生改善能降低疼痛敏感度
- 營養調整:均衡飲食,避免過度使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食物
哪些職業的人更容易受身心症所困?
醫學上並未有具體研究指出某些職業和身心症有直接關係。長期工作壓力固然和身心症有關,但是壓力的適應也和個人的性格和成長背景很有關係。一些突如其來的重大壓力往往亦是誘發身心症的常見因素。總括來說,任何職業也有機會面對一些壓力和變故,平常能夠多留意壓力適應的正確方法和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尤其重要。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指出:「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要得到真正的健康,除了身體健康以外,精神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
撰文: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
延伸閱讀:吃香蕉三文魚抗焦慮?營養師推介10種食物 護腦改善情緒
---
相關文章:
壓力性胃痛丨一緊張就胃痛?嚴重恐作嘔?醫生解構成因/症狀/改善方法
咳兩聲以為患肺癌 不舒服就懷疑患重病 可能是患疑病症?精神科醫生解構症狀:代表高度焦慮
10個人有1個患腸易激綜合症!常腹痛是徵兆?醫生拆解成因 3分鐘自測症狀
憤怒激出心臟病!研究揭生氣逾X分鐘 血管弱50%恐永久受損!附降血壓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