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自測腎病7大先兆 腳趾變色高危!醫生揭增洗腎截肢風險
發佈時間:16:46 2025-08-20 HKT

【腎病先兆】腎臟是否健康,甚至是否有洗腎或截肢的風險,腳上的變化都可透露一二。有醫生提出可從雙腳7大症狀以自測腎病先兆,除了水腫,腳趾出現3種顏色變化也是腎功能受損的高危徵兆。醫生也分享腎病患者的足部護理重點,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走到截肢的地步。
腎病先兆|雙腳自測腎病7大先兆 腳趾變色高危!
腎臟科醫生廖述寬在YouTube影片指,因為腎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很多人腎臟出問題都不自知,以為小便正常就沒有問題。然而,他曾見過一位婆婆雖然小便正常,僅雙腳有水腫,一直以為腎臟健康。不過直至某天擦傷腳,傷口卻持續2個月沒好轉,最終求醫竟證實腎功能出現損傷,病情已嚴重至快將洗腎的程度。
廖述寬醫生指,當腎功能受損,可導致雙腳出現以下7大異常:
腎病先兆|雙腳出現甚麼症狀恐患腎病?
1. 腳部腫脹或水腫
「凹陷性水腫」即手指輕壓腳部數秒,就會殘留明顯的凹陷,這反映腎臟無法平衡體內的水分和鹽分,滯留在體內,導致腳和腳踝腫脹。即使早上沒有明顯水腫,但若長時間站立或活動後出現腫脹,這種情況也要小心。
2. 腳麻痺或刺痛
體內毒素累積可導致神經受損,引發雙腳麻痺、刺痛,甚至是灼熱感,更有可能會感覺全失。
3. 腳痛或不適
腳痛的病因很多,但腎臟病也是其一,腎臟會影響骨骼的健康,當它無法正常代謝鈣和磷離子,就會引發腎性的骨病變,產生骨頭深層疼痛。有時候會伴隨痛風,腎臟功能差時,尿酸會堆積形成晶體,最常引發腳趾公疼痛。
4. 腳部膚色變化
腎病常伴隨糖尿病或高血壓,從而影響血液循環:當出現動脈阻塞,腳部會變得蒼白或變色,嚴重時腳趾甚至變藍或變黑;靜脈堵塞則可能造成腳部出現紅褐色的色素沉澱。
5. 腳部皮膚乾燥發癢
當腎臟功能不佳,磷和某些毒素會堆積,引發全身發癢,特別是腳踝會特別明顯。
6. 腳部潰瘍
潰瘍和傷口癒合不良是腎臟衰竭的重大警號,是由於血液循環差和神經感覺喪失致使傷口難以癒合。
7. 不寧腿症候群
躺在床上時,腳或腿部出現燒灼、麻刺或像有蟲在爬的感覺,只能不停動來動去才會感覺比較舒服。雖然不寧腿症候群的成因還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發現,如此症狀和慢性腎病有很大的關係,可能由於腎病造成的缺鐵性貧血、促紅血球生成素不足,還有周邊神經病變,影響到神經和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所導致。
腎病先兆|腎病患者如何護理足部?
腎病會影響腳部健康,腎病患者要注重日常的足部護理,避免截肢或其他嚴重的併發症。他提出7大護理要點及宜忌:
- 每天洗澡後仔細檢查雙腳,包括腳板底、腳趾和腳趾甲,有需要可使用鏡子輔助,留意有沒有水泡、割傷遲遲未癒、顏色或形狀異常,或者襪子上出現血跡或分泌物,及時就醫治療避免傷口惡化。
- 使用暖水洗腳,可用手肘內側測水溫,避免水溫太熱,之後要擦乾雙腳,特別要保持腳趾縫乾爽,防止滋生細菌或霉菌。
- 不要長時間浸腳,以免傷害皮膚。
- 避免赤腳行路,可能踩到尖銳物品受傷,或者踢到腳趾。
- 注意鞋會否磨腳,襪子不要過緊,且要每天更換。
- 雙腳覺得冰涼就穿襪子保暖,避免腳部接觸熱源,如暖風機、熱水袋、電熱墊等,患者神經受損可能燙傷而不自知。
- 不要自行處理老繭或雞眼,以免造成皮膚損傷甚至潰瘍。
延伸閱讀:死亡率排第7!慢性腎病30分鐘可逆轉?醫生教3招補腎 大推1種食物
---
相關文章:
提早骨質疏鬆恐患腎病!1原因再補鈣都無用 醫生拆解3階段致骨骼變脆
2大護腎食油每天必吃 可降膽固醇/抗發炎 醫生公開最佳攝取量
經常抽筋恐患腎衰竭需洗腎 醫生教多喝1種果汁預防 睡前做1事也有效!
熬夜不只傷肝更傷腎 醫生揭腎臟提早老化12大原因 不同年紀腎功能都有合格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