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40歲後易患心肌梗塞/中風 醫生教5招讓血管回春如30歲 這樣呼吸即降血壓!
發佈時間:13:20 2025-07-03 HKT

男性40歲後血管開始老化,恐增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醫生教5大方法,可以讓血管逆齡回春如30歲,當中包括1種呼吸方法,可以有效降血壓。
男性40歲後易中風 必學5招讓血管回春
據日媒《Diamond Online》報道,日本內科與心血管科醫生池谷敏郎分享指,在男性族群中,40歲至50歲以及80歲以上長者的主要死因非癌症疾病,而是血管老化引起的心臟病、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而女性方面,一旦年滿85歲後,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數亦會超越癌症致死數。
人體內佈滿如網狀般密集的血管系統,其中負責輸送氧氣與養分的動脈會隨年齡增長逐漸失去彈性,血管壁增厚導致管腔狹窄,導致動脈硬化。這種血管老化現象屬於隱形殺手,當動脈硬化持續惡化引發血管破裂或阻塞等時,就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腦溢血、蜘蛛膜下腔出血等嚴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他表示,即使已經老化的血管,只要透過調整以下5大方法,仍有可能恢復年輕狀態。事實上,現年63歲的池谷敏郎亦透過以下方式,讓自己的血管年齡回春至30歲。
如何讓血管逆齡?
5大讓血管逆齡方法
1. 攝取富含EPA食物和Omega-3油
EPA是人體必需從飲食中獲取的脂肪酸,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發炎、改善血流。有研究顯示,對於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若同時配合EPA製劑治療,可降低患腦血管風險,並減少心肌梗塞發生率。
建議多吃富含EPA的油性魚類,例如沙甸魚、竹筴魚、鯖魚及三文魚。最理想的攝取方式是生魚片,但也建議食用無調味的魚類罐頭。此外,亞麻籽油、紫蘇油等所含的Omega-3脂肪酸能在體內轉化為EPA,兼具抑制血管發炎與預防動脈硬化功效。
相反地,日常常用的粟米油、大豆油、紅花籽油等富含的Omega-6脂肪酸會在體內轉化為花生四烯酸。這種成分也存在於肉、豬肉、雞肉的脂肪中及拉麵湯浮油中,過量攝取將加速動脈硬化。
這並非完全禁止攝取肉類與植物油,關鍵在於平衡。雖然兩者皆屬必需脂肪酸,重點在於透過多吃魚類增加Omega-3攝取,使兩者比例趨近1:1。而烹調用油推薦選擇橄欖油,花生四烯酸含量較低,還能降低壞膽固醇。
2.採用先吃蔬菜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要保護血管免於老化,關鍵在於避免血糖水平快速上升。當血糖值反覆急劇上升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會與血管壁蛋白質結合形成AGEs(糖化終產物),這些物質將損害血管內皮細胞並加速老化。有研究證實,只需調整進食順序,用餐時先食用蔬菜,就能刺激腸道分泌抑制食慾的GLP-1激素,之後再吃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能有效抑制血糖飆升。
但需注意,沒有建議完全戒掉碳水化合物,由於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活動與大腦運作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若想逆轉血管年齡,建議嘗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將白飯、麵等主食減半,增加蔬菜、豆製品與魚肉攝取量。不僅能輕鬆控制體重,又可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有效預防血管老化。
池谷敏郎醫生也實踐這套方法,早餐飲用自製紅蘿蔔汁,午餐用微波爐加熱市售番茄醬、蒸大豆和芝士,做成簡單的番茄醬湯,而晚餐則均衡攝取蔬菜、魚或肉與少量白飯。
3. 攝取抗氧化蔬菜和水果
導致身體氧化的自由基是加速動脈硬化的主因,建議多攝取富含茄紅素的番茄、紅蘿蔔、西瓜;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這種營養素是一種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多酚;以及攝取含有原花青素的蘋果與堅果等具有抗氧化功效的蔬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蘿蔔硫素是具有極強抗氧化作用,這種成分大量存在於西蘭花及其西蘭花苗中,而椰菜花、羽衣甘藍、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也含豐富蘿蔔硫素。
但需注意,單一大量攝取某種特定食材並非明智之舉。蔬菜本身含有能量代謝必需的維他命與礦物質,以及具抗氧化功效的微量營養素,例如類黃酮和類胡蘿蔔素等成分。此外,蔬菜中的鉀能促進體內鈉離子排出,有助穩定血壓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而富含的膳食纖維更能直接支持血管健康,因此每日攝取足量蔬菜就能預防血管老化。
4. 改善睡眠與管理壓力
守護血管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在於睡眠品質。由於血管內皮細胞每日都在受損,而修復過程主要發生在睡眠期間。特別是入睡後最初3小時,此時生長激素大量分泌,能有效修復血管損傷。
若睡眠不足不僅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發血壓升高,更可能刺激食慾激素分泌,增加肥胖風險。池谷醫師自45歲起便嚴格執行,傍晚後禁喝咖啡、綠茶等含咖啡因飲品,睡前避免使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等電子設備。
此外,即使在清醒狀態,憤怒、焦躁、嫉妒等負面情緒也會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進而削弱血管功能。要有效管理壓力,關鍵在於不要試圖改變他人,同時避免過度勞累。當情緒波動時,可嘗試腹式呼吸法平復心情,還是能有效防止血壓升高,做法如下:
- 將手置於腹部
- 用鼻子吸氣三秒鐘,使擴張隆起
- 屏住呼吸1-2秒後,再用嘴呼氣6秒時鐘,同時收縮腹部。
5. 避免久坐不動,保持適度活動
有多項研究證實,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血液循環惡化,縮短壽命,其對健康的危害程度甚至可與吸菸相提並論。澳洲更有一項研究顯示,每日久坐超過11小時的人,相較久坐時間少於4小時的人,死亡風險增加40%。
即使每日健走30分鐘或每周跑步5天,仍無法抵消長時間久坐帶來的死亡風險。因此建議每30分鐘起身活動一次,而去開會或如廁時可刻意繞遠路返回座位。忙碌者也可利用通勤時間或遛狗時段散步或跑步,還可以培養可以多動的喜好,例如打高爾夫球或爬山。
池谷敏郎醫生親身實踐以上5大方法後,45歲時血管年齡與實際年齡相符,到52歲時血管年齡竟逆齡至38歲,比實際年齡年輕14歲。如今63歲的他,血管年齡仍維持在30歲的年輕狀態。他表示,不少70至80歲高齡患者僅透過簡單調整生活習慣,就讓血管年齡和外貌明顯回春。
2大常見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
心臟健康受損恐引發中風和心臟病,隨時可奪命,注意以下徵兆及症狀:
中風常見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中風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
- 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及/或顫動、半身不遂、言語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嘴歪、眼斜、視力模糊不清、吞嚥困難、頭部劇痛、行動不穩或跌倒、大小便失禁、流口水。
- 嚴重者更可能會昏睡,甚至死亡。
心臟病常見症狀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其中,最易引致死亡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當膽固醇層在心臟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導致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從而形成冠心病,常見症狀包括:
- 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病人在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休息或服用心臟藥物後心絞痛仍然持續。
- 心絞痛: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激動下產生心絞痛,病人胸前感到壓迫性的痛楚,有如被大石壓着,疼痛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休息數分鐘後可能會好轉。
- 呼吸困難:因心肌得不到足夠血液,病人在活動時會感呼吸困難及疲累。
- 其他症狀:心悸、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
資料來源:《Diamond Online》、衞生署
延伸閱讀:第3大殺手心臟病!5種飲食法最能保護心血管!純素/低脂/低醣哪種最好?
---
相關文章:
天氣炎熱易誘發心血管病!專家教夏天做好護心6件事 1原因多吃紅色蔬果
天氣熱易低血壓!醫生揭2大心血管求救信號 高血壓患者亦高危?
專家嚴選10大最強通血管食物 護心血管降血壓防中風 牛油果/洋蔥不入三甲?
想長壽養生必學日式步行法 研究揭每天做30分鐘 心血管年齡逆轉10歲|附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