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可養生?專家教每日飲這份量不傷身 配1類食物降酒精刺激
發佈時間:12:43 2025-05-07 HKT

「酒為百藥之長」,這是古人對酒的讚譽。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酒在中國人養生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古人為何選擇飲酒養生?酒與中醫藥的結合又有哪些奧秘?讓我們穿越千年,探索古人飲酒養生的智慧!
飲酒可養生?專家教每日飲這份量不傷身
酒,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俗語云:「無酒不成席」,酒文化往往體現在祭祀、飲宴聚會、娛樂活動、商務飯局等,當中敬酒禮儀,進一步體現長幼尊卑的道德風尚。酒,亦在中國的文史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它是古今風流人物、文人雅士的情感催化劑,成就了無數文學名篇、歷史典故,貫穿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說文解字》中的「醫」字,可分拆為「殹」和「酉」兩部分,「殹」表示病人的呻吟聲,比喻治病的人;「酉」表示為酒器,古文通「酒」,說明古代醫者治病與酒息息相關。酒與中醫藥的關係特別密切,常以藥酒用於防治保健,如《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篇》中,提及酒作為治療藥物的基礎;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五十二病方》,記載了30多首與酒有關的內、外用方子;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諸酒篇》是我國現存醫學典籍中,最早的藥酒專題綜述;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第25卷,記錄了酒、燒酒、葡萄酒三個條目,共載藥酒方200多首。
《本草綱目》記載:「酒,性熱,味甘、辛。性熱能驅寒,味辛能發散,行氣和血。」該書記載用酒治病的3種主要方法:
- 直接用酒治療疾病,如《金匱要略》中瓜蔞薤白白酒湯,以黃酒為藥引,助藥上行通達氣血;
- 將酒與其他藥物合用治療疾病,分為泡藥酒和用酒調配藥物兩種方式,如枸杞酒、五加皮酒等;
- 用酒炮製藥物,如酒大黃、酒蘄蛇等。簡單來說,酒和藥必需互相配合得當才能發揮最大藥效。
酒從出現那天起,便是有爭議的一味藥,關於酒的功過,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李時珍對酒的評價:「酒,天之美祿也。麪麴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 生痰動火……若夫沈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勝言哉!」李時珍認為,酒不單可以調和身體氣血,亦照顧到心理健康,但飲用需適度,不能醉吐傷身,否則得不償失。
從中醫藥角度,飲酒有哪些宜與忌?以下提供一些參考:
宜(適合喝酒的情況)
- 適量小酌。建議每日飲用量約15-30ml,視個人體質調整。
- 飲酒時佐配「健脾護胃」食物,減輕酒精對脾胃的刺激。
- 冬季或受寒後,少量喝酒可驅散寒氣。
不宜(應避免喝酒的情況)
- 屬體質偏熱者,如陰虛火旺(口乾、易上火)或濕熱體質(大便濕爛、舌苔黃膩)。
- 患有心血管或肝病
- 情緒激動或過勞後,氣血不穩時飲酒易傷心肝,誘發不適。
酒與中醫藥的結合的養生文化,不僅是古人對健康的守護,更是千年智慧的結晶。在古人看來,飲酒對健康是一把雙面刃,飲酒養生之道貴乎中庸,不應因噎廢食。在節奏急速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不妨借鑑古人「飲酒有度」的智慧,根據個人體質決定合適的酒類與飲用量。
參考文獻:根據《中振說本草•酒與中醫藥》改篇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國家執業中藥師周若龍博士
延伸閱讀:防6大慢性病!中醫推介12款抗氧化食物茶飲 防癌/糖尿病/腦退化/心臟病/關節炎
---
相關文章:
降膽固醇吃這種蔬菜 比麥皮更有效?營養師推介9種降膽固醇食物
85歲男每日吃5隻雞蛋 降膽固醇更防癌!身體回春變化驚人!醫生揭最佳份量
白色番薯可防癌?凍食更好?解構黃心/紫心/白心番薯功效 3種吃法更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