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返夜班易致癌? 研究揭恐增加患1種癌症風險
更新時間:15:24 2022-12-09
發佈時間:15:24 2022-12-09

捱夜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習慣之一,其中有不少工種需要在夜間值班,再加上壓力大,令不少人需借助藥物或外力調節生理時鐘,例如服用褪黑激素改變入睡時間等。不過近年坊間有傳,通過這種方式調節生物鐘,可能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到底是否屬實?

 

生理時鐘掌管晝夜節律

過去幾年,陸續有統合醫學分析(Meta Analysis)或流行病學課題研究夜間工作、晝夜節律失調是否會增加患上乳癌的機率,而至今研究結果仍未有一致的結論。實際上,人類生命之始便已在身體內裝置了一個「生理時鐘」,掌管住我們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即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這樣的節律是靠腦內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來傳遞,而日光正是影響褪黑激素分泌的重要元素。當我們的視網膜在日間探測到光線時,松果體會壓抑褪黑激素的分泌,令人清醒。太陽落山沒有日光後,褪黑激素慢慢上升,令人逐漸有睡意。大約在深宵3至4時,褪黑激素會達到較高水平。

這個自然生成的系統,在日間令身體進入「作戰」狀態,於是人類可以覓食、求生、工作;到夜間進入「修復」模式,於此時修復細胞,維護身體的新陳代謝、免疫功能等,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休息,恢復足夠的精力應付未來一日的需要。

 

 

返夜更恐增患乳癌風險

褪黑激素與人體荷爾蒙調節機制是息息相關的。曾有醫學研究發現,褪黑激素不單調整人體入睡與甦醒的循環,它亦具有抑制卵巢荷爾蒙分泌的作用。當血液中褪黑激素分泌長期減少,會令細胞難以修復導致發炎,因而引發細胞病變,降低身體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能力。換言之,作息時間日夜顛倒,有可能擾亂人體的生理時鐘和荷爾蒙的分泌機制;自2007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更將「返夜更」列為2A級的「致癌因素」。

雖然有不少證據指「返夜更」有增加患乳癌的可能性,不過去年另一份牽涉16個國家,27位科學家的綜合分析指,目前仍未有具指標性的證據支持「返夜更」致乳癌之說。

夜間工作對於不少上班族來說,是一件未必能夠隨意改變的事實,無論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如何定論夜間工作與癌症的關係,我都強烈建議公眾必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煙不酒,堅持均衡飲食和經常運動的習慣,這些生活習慣是無論日間抑或夜間上班族口袋裡的一劑良藥。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以上內容由名人+提供,標題經星島頭條編輯修改

延伸閱讀:乳癌症狀+高危一族

乳癌為本港第4號癌症殺手。綜合衛生署及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當乳腺細胞失控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腫瘤,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乳房內的惡性腫瘤就是乳癌。若出現6大症狀,有可能患上乳癌:

 

 

乳癌高危一族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指,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週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或為水瘤或良性纖維瘤,對身體無害。

患乳癌的高危族群包括:

 

年輕女士患乳癌6大因素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曾發文表示,年輕女士罹患乳癌,原因大多與以下6大高危習慣有關:

同場加映:26種防癌食物

維持健康飲食,有助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網站列出以下26種有助預防癌症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不妨多吃: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