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10幾歲也會患風濕病 醫生解構症狀:延誤治療或致淋巴癌
更新時間:12:13 2022-10-12 HKT
發佈時間:12:13 2022-10-12 HKT
發佈時間:12:13 2022-10-12 HKT

當提起「風濕」,大眾不期然會聯想到老人家的病痛。其實華人社會所指的「風濕」定義較為廣泛,泛指天氣轉變引起的關節痛,即長者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同樣有風濕二字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其發病誘因與退化關節炎不同。
女性患病率較男性高
在香港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人口為0.35%。有家族病歷及吸煙者患病機會較高。 病發年齡多為 40-60(中年人),但小至十幾歲,大到八十都有。女性的患病機率較男性高,約2-3比1。
雖然同樣是關節炎,但在病徵上,類風濕關節炎和退化性骨關節炎有明顯的分別。
「類風濕關節炎」病徵
- 除了痛,還有紅、腫、熱同晨僵(通常多過1小時)。
- 附帶疲倦,虛弱。
- 郁動後舒緩,靜止反而可以增加僵痛。
- 較多影響小關節,除手指遠端指節。
「退化性骨關節炎」病徵
- 較少出現紅腫熱等症狀。
- 痛多數是受力後比較明顯(如上落樓梯或用手提重物)。
- 多影響受力大關節(如膝、髖關節),但手指小關節亦可能。
- 郁動時關節會發出「卡卡」聲響。
- 可以影響手指遠端指節。
- 早上僵硬很短暫(5至10分鐘左右)。
- 不會附帶疲倦和虛弱感。
可引發冠心病及淋巴癌
由於病因不同,治療及對應的方法也有很大分別。退化性骨關節炎主要是透過消炎止痛藥舒緩症狀,保護關節,手術等。但類風濕關節炎除消炎止痛藥,更需要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去調節免疫系統。
若然將兩者混淆,有機會延誤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長遠會引起關節滑膜侵蝕周邊的骨骼,導致關節永久變形及傷殘。患者可能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工作,或需要更多力氣去完成刷牙、扭毛巾等動作,影響自理能力。長遠的併發症還包括有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肺部纖維化,血管炎,增加冠心病、淋巴癌、感染、骨質疏鬆機會。
撰文: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吳善巍
以上內容由名人+提供,標題經星島頭條編輯修改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Hit
前TVB星二代自認敗家仔貼錢打工:深入民心 曾收藏一打座駕 獲Do姐「救」一命?
2025-07-03 11:00 HKT
65歲三屆金像影后認曾整容「臉上縫89針」 曾患抑鬱5年不出門 自言現在「走路都不行」
2025-07-03 12:04 H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