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影片攻陷長者群組:下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梁偉聰
發佈時間:17:05 2025-11-26 HKT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迅速普及,YouTube等平台上湧現大量AI生成的醫療內容頻道,涵蓋由日常保健至疾病治療的各類主題。這些影片往往包裝精美,語氣專業,乍看之下並無明顯錯誤,甚至能提供一些基本知識。然而,對曾營運醫療內容平台的我而言,這類現象背後存在相當風險,若未及時正視,未來可能演變成公共衛生負擔。
AI頻道沒倫理壓力 沒文獻審查
回想當年疫情期間,我曾主理一個健康資訊平台。當時市民對防疫知識的渴求前所未見,網上與WhatsApp群組充斥各式資訊。對編採團隊而言,最困難之處並非製作內容,而是「查證」。醫療資訊涉及醫生、藥廠、學術期刊甚至公共部門,每一句說法都必須檢查是否有科學文獻、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案、是否對某些病患群帶來潛在風險。每一條影片,都像是一篇精簡學術文章,需要註腳與原始資料支持,任何環節都不得馬虎。
但AI醫療頻道卻可以繞過這一切。在沒有責任、沒有倫理壓力、沒有文獻審查的情況下,便能大量生產內容,例如「三分鐘疏通血管」、「一個穴位治百病」之類的標題。影片內容往往混雜小量正確知識,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推論,語氣自信,但未經驗證。AI本身無從判斷何者為科學、何者為網絡偏見,反而更容易沿用網絡上大量被轉載的流行說法,將不準確的觀念進一步擴散。
傳播速度極快 容易被長者分享
問題在於,這些影片傳播速度極快,尤其容易被長者接收與分享。即使內容暫未出現嚴重錯誤,但以AI模型的運作方式,只要訓練數據混雜,就難保不會出現偏差。若有人因依賴錯誤資訊而延誤病情,後果不容忽視。對公共衛生而言,這不是純粹的資訊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治療時機與醫療系統負荷的潛在危機。
更複雜的是,一旦錯誤認知植根,日後要糾正需付出數倍努力。醫療傳訊最花時間的部分,往往並非教授正確知識,而是要先拆解謬誤。若AI醫療內容持續擴張,未來醫療機構、政府與前線專業人士,恐怕都需花大量資源「補鑊」,影響整體效率。
社會各界需及早介入
面對這股趨勢,社會各界都需及早介入。政府可研究支援具質素的本地健康資訊平台,讓市民有可信來源;醫療專業可以與創作者合作,建立基本的審核機制;互聯網平台亦有責任在醫療類別提高透明度,至少標示出AI生成內容。至於市民,特別是家中有長者人士,更應提醒他們慎信內容來源,盡量依賴醫療機構或專業團體的資訊。
AI在許多領域帶來便利,但在醫療資訊方面,便利與風險往往同時存在。若我們忽視這股快速蔓延的內容生態,下一場公共衛生挑戰,或許並非來自病毒,而是來自演算法。
梁偉聰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