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成近年文化產業逆市奇葩|林小珍
發佈時間:17:50 2025-09-05 HKT

最近「千億新抱」徐子淇登上時尚雜誌《Vogue》九月號的封面,風采依然,羨煞不少女士。不過,筆者的關注點當然不止是徐子淇的美貌。有指今次徐子淇「出山」,是為了其丈夫李家誠出任聯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的恒基地產(012)旗下,將於兩年後落成的中環新海濱3號用地項目。她在訪問中透露,項目將會包括一個百老匯式大劇院,形容為「送給香港的禮物」,筆者亦熱切期待香港再有新劇院落成,推動劇壇和文化旅遊發展。
回溯觀賞舞台劇的文化,最近20年才在香港逐漸盛行。在筆者的小時候,舞台劇仍然算是比較小眾的文化活動,有固定的觀眾群,而且較流行文化有較高的藝術門檻。
影視與劇場演員跨界吸新觀眾
令到舞台劇進入大眾視野的催化劑之一,是參演的演員知名度提升。過往舞台劇演員和影視藝人是兩個不同界別,但隨著影視藝人參與舞台劇,例如早期的有W創作社與黃偉文、薛凱琪、張敬軒和王菀之等歌手藝人合作的劇場作品,劉嘉玲和梁家輝主演的《杜老誌》,到近年TVB視后田蕊妮和唐詩詠,ViuTV的MIRROR和ERROR多位成員都參演舞台劇,成功吸引到一批過往鮮有入劇場的新觀眾,亦打破了舞台劇是小眾娛樂的形象。
另一方面,近年亦多了過往主力在舞台劇發展的演員,走入電視和電影圈,例如區嘉雯、韋羅莎、袁富華、梁祖堯和麥沛東等,在影視作品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當他們重踏台板時,市民在宣傳中見到他們的名字,覺得並不陌生,自然有較大信心入場支持。
金融機構贊助推動劇場文化
而伴隨劇場文化日漸普及而來的,就是舞台劇獲得商業贊助的垂青。近年最矚目的例子要數到黃詠詩編劇的《香港式離婚》,劇目去年已經是第五度公演,但由黃子華和劉嘉玲擔正,獲得滙豐保險冠名贊助,資源充足,宣傳之鋪天蓋地,遠勝之前幾次公演,筆者身邊不少非劇場擁躉的朋友都嚷著「撲飛」。
金融機構是近年劇場贊助的主力,例如滙豐最新贊助林海峰、葛民輝主演的《笨蕉大劇院》、花旗銀行贊助過黃子華和潘燦良主演的《最後禮物》。筆者更樂見一些沒有大明星作招來的演出,例如《大狀王》和《天下第一樓》等,亦獲金融機構贊助。
銀行和保險公司,特別是一些高端的金融服務,看準其客戶除了擁有高資產值,同時是有文化需求的一群,希望有不同檔次的娛樂活動,而香港近年相對蓬勃的劇場界,正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當幾十、一百元的電影門票,大家都未必肯花費的時候,不少舞台劇演出仍然賣個滿堂紅,就可以說明只要找到目標客群,本地文化產業仍然大有可為。
西九可借鑑舞台劇成功模式
另一邊廂,西九管理局今個星期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披露上年度財赤加劇,達7.69億元,基本收入按年減少18%。副主席陳智思在電台節目解話,指全球許多文化藝術設施都虧蝕,西九文化區現時展覽門票、品牌贊助和場地出租等收入幫助有限,商業活動補貼不足,正研究開源節流。
筆者十分理解西九管理局肩負推動文化的使命,有責任拓闊市民和旅客的文化視野,不能完全由市場主導,就算是較少眾,或者方興未艾的藝術項目,同樣需要投放資源,但面對龐大財赤,或許應該適度調整策略。
國際級藝術演出及展覽,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成本亦不菲。但其實只要推廣得宜,本地的作品不單能引起香港人共鳴,對旅客同樣具吸引力。筆者在無綫新聞部的舊同事兼前輩魏綺珊(Jo) 主演的獨角戲《1234560》最近在台灣上演,就算以廣東話演出,同樣爆滿,證明香港創作同樣可以吸引各地觀眾。
西九推動更多市民熟悉,而且商業機構樂意贊助的本地文藝項目,不單有利緩解財政壓力,同時可以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化,長遠不需依賴西九補貼,亦可以令本地文化品牌更穩固。
林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