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校高小生參與「古道行」 涵蓋蛋家灣、西灣等地 實地學習鄉郊保育

更新時間:11:24 2025-07-31 HKT
發佈時間:11:24 2025-07-31 HKT

天主教香港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於2023年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在西貢區展開為期兩年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推動可持續發展,並於本月底完成計劃。此計劃以西貢北潭涌為主要試驗點,吸引來自10間學校的高小學生參與,提升他們對鄉郊保育的認識與行動力,並為鄉郊保育教育在全港小學的推行提供實踐經驗。

北潭涌探索植物多樣性

過去兩年間,「古道行」分別帶領10間小學的學生完成一次保育課程。受訪者提供
過去兩年間,「古道行」分別帶領10間小學的學生完成一次保育課程。受訪者提供

過去兩年間,「古道行」分別帶領10間小學的學生完成一次保育課程,除了北潭涌外,教材設計也涵蓋蛋家灣、西灣、白沙澳及黃毛應村。

「古道行」工作小組發言人表示,課程內容分為3部分:室內理論課、戶外考察課及討論與反思課。學生首先在課堂中學習鄉郊保育的基本知識,包括鄉郊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及保育方法。隨後參與於北潭涌進行的戶外考察活動,通過觀察及速畫,探索當地的植物多樣性,學習分辨植物的生長形狀及特徵。最後通過分享與討論,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制訂實際的保育行動計劃。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學習,結合了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鄉郊保育的重要性。

計劃期間,導師與學生比例為1比8至10,並邀請不多於30名高小學生參與每次活動,以確保教學質素。同時,小組向學校提供20套鄉郊保育課程的活動教材。有學生在參與活動後表示,對生態系統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辨別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認識其潛在影響,「蜜蜂會傳播花粉,如果牠們消失了,草食動物就會消失,然後肉食動物也會跟着消失。」

工作小組現正推動更多學校參與鄉郊保育行動,由新學年開始,將覆蓋共5個地點,包括黃毛應、北潭涌、白沙澳、西灣和蛋家灣。

記者 陳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