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單靠家長「正向」難解學生壓力
更新時間:02:47 2019-05-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9-05-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9-05-06 HKT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日前發表報告,臚列十八項建議之中,最為關注是「正向家長運動」,報告開宗明義指活動要「幫助家長改變固有觀念」,以避免過度催谷的現象,然而專責小組始終不觸及高度競爭的教育環境,要求家長「正向」看待子女的升學及成長問題,始終知易行難。
報告提到,專責小組關注過度的競爭文化,但把焦點放在家長「或會過分重視子女的學業表現」、「以為優秀學業表現便是個人成就的全部」,認為家長對子女抱合理期望,在學業和日常生活作息有合適規劃,便可避免過度催谷。無論是諮詢文件「快樂孩子運動」,抑或最終寫入報告的「正向家長運動」,均是試圖改變家長心態,以逐步改變競爭文化,但從另一面看,卻很明顯單一地歸因於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造成學生壓力沉重。
現實上,「怪獸家長」或「虎爸虎媽」現象確對學校及學生造成壓力,但這現象不單家長主觀因素造成,更重要是高度競爭的校園文化,在社會是客觀存在。有人認為安排子女入讀名校,只是家長一廂情願,但問題是學校之間教學資源的差異,足以影響子女的成長,事實上家長恐防子女落後於人的心態,某程度是學校造成,比如幼稚園面試要求幼童完整講述故事,直資及私小近年面試題目更為「刁鑽」,學校「擇優取錄」的門檻愈高,操練文化愈變本加厲,而小學着重升中呈分試、中學又看重文憑試成績,基礎教育階段完全被競爭文化主導,試問家長如何正向?孩子又如何快樂?
當然,近年確有更多家長有所覺醒,多關注子女面對的學業壓力與競爭文化,個別家長要求學校不再操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甚至要求愉快學習的環境,造就不少小學轉型為「愉快校園」,更強調提升學習動機,名校定義已非學術要求高,而中學地區名校冒起,更多強調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特長,令家長選校策略更為宏觀,使競爭不再集中於個別傳統名校,無疑反映家長取態有帶動作用,但最重要還是學校願意改善。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是應對壓力的銅板兩面,家長取態要改變,學校亦須配合及適應,否則只把責任放在家長不夠「正向」,對校園競爭文化視若無睹,要減輕學生壓力談何容易。
報告提到,專責小組關注過度的競爭文化,但把焦點放在家長「或會過分重視子女的學業表現」、「以為優秀學業表現便是個人成就的全部」,認為家長對子女抱合理期望,在學業和日常生活作息有合適規劃,便可避免過度催谷。無論是諮詢文件「快樂孩子運動」,抑或最終寫入報告的「正向家長運動」,均是試圖改變家長心態,以逐步改變競爭文化,但從另一面看,卻很明顯單一地歸因於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造成學生壓力沉重。
現實上,「怪獸家長」或「虎爸虎媽」現象確對學校及學生造成壓力,但這現象不單家長主觀因素造成,更重要是高度競爭的校園文化,在社會是客觀存在。有人認為安排子女入讀名校,只是家長一廂情願,但問題是學校之間教學資源的差異,足以影響子女的成長,事實上家長恐防子女落後於人的心態,某程度是學校造成,比如幼稚園面試要求幼童完整講述故事,直資及私小近年面試題目更為「刁鑽」,學校「擇優取錄」的門檻愈高,操練文化愈變本加厲,而小學着重升中呈分試、中學又看重文憑試成績,基礎教育階段完全被競爭文化主導,試問家長如何正向?孩子又如何快樂?
當然,近年確有更多家長有所覺醒,多關注子女面對的學業壓力與競爭文化,個別家長要求學校不再操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甚至要求愉快學習的環境,造就不少小學轉型為「愉快校園」,更強調提升學習動機,名校定義已非學術要求高,而中學地區名校冒起,更多強調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特長,令家長選校策略更為宏觀,使競爭不再集中於個別傳統名校,無疑反映家長取態有帶動作用,但最重要還是學校願意改善。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是應對壓力的銅板兩面,家長取態要改變,學校亦須配合及適應,否則只把責任放在家長不夠「正向」,對校園競爭文化視若無睹,要減輕學生壓力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