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沃森辭世 97載人生傳奇跌宕
發佈時間:03:00 2025-11-09 HKT
被譽為「DNA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沃森(James Watson)本月6日辭世,享壽97歲。他與英國夥伴共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揭露「生命的秘密」,開啟分子遺傳學時代,為20世紀末生物科技革命奠定基礎。
冷泉港實驗室公布,沃森在紐約州長島的安寧療護中心去世。他曾長年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沃森1928年4月6日生於芝加哥,1947年自芝加哥大學畢業,主修動物學;3年後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重點為遺傳學。他於1951年加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希實驗室,並在那裏遇見克里克(Francis Crick),展開對去氧核醣核酸(DNA)結構化學的探索。
與研究夥伴同獲諾貝爾獎
1953年2月,沃森與克里克走進劍橋的一間酒吧,宣稱他們發現了「生命的秘密」。這並非吹噓,同年他們在英國《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短文,首次揭示人體DNA的雙螺旋結構。此一壯舉被196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梅達沃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也有人將之列為20世紀三大科學發現之一,與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並列。
1962年,時年34歲的沃森與克里克、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兩位科學家已於2004年去世。他們的發現開創現代生物學新時代,為基因密碼、蛋白質合成等研究領域奠定基礎。這也帶動醫學、法醫鑑證及遺傳學領域的革命性發展,例如犯罪DNA檢測與基因改造植物等技術。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生物學歷史上唯一可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比的最重大的發現,它與「自然選擇」理論一起,統一了生物學的大概念,標誌着分子遺傳學的誕生。沃森年僅25歲就參與這項劃時代的科學發現,日後更投入癌症研究與人類基因組測繪等先驅性工作。
出版回憶錄引發同行不滿
沃森的回憶錄《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於1968年出版,因生動描述科學領域的激烈競爭而成為暢銷書。然而克里克表示此書「嚴重侵犯我的隱私」;威爾金斯也指出,書中對科學家呈現「失真且不利的形象」,描繪成野心勃勃的陰謀家,為了取得研究成果不惜欺騙同事與競爭對手。
私底下的沃森以率直甚至乖戾聞名,外界評價兩極,部分人士對其偏執與歧視傾向多有批評。他時常貶低女性科學家,包括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她的DNA之X光繞射影像為沃森和克里克的DNA結構模型建立提供關鍵線索。富蘭克林與威爾金斯共事,但她並未獲得諾貝爾獎。她於1958年去世,這項夙負盛名的獎項最多只能3人共享殊榮,也不能追授。
沃森已婚育有兩子。儘管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貶低女性,並自誇追求他所謂的「美人兒」,但他私下曾鼓勵許多女性科學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霍普金斯(Nancy Hopkin)。長期直言不諱批評科學界性別偏見的霍普金斯說:「我相信,如果沒有他的支持,我根本不可能在科學界有今天的成就。沃森對我和其他女性都給予很大的支持。」
冷泉港實驗室上周五發出聲明,悼念沃森的「非凡貢獻」,稱他「將長島北岸一座小型但重要的實驗室搖身一變成為世界領先的研究機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