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主場之利 體院院長盼衝擊「雙位數」獎牌
發佈時間:03:00 2025-10-24 HKT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下月揭幕,港隊自1997年首度參賽以來,已出戰7屆賽事,累計奪得47面獎牌(11金13銀23銅)。今屆坐擁主場之利,香港體育學院院長蔡玉坤期望港隊突破上屆成績,再度衝擊「雙位數」獎牌,其中劍擊、七欖、游泳、帆船等均被視為奪金熱門。體院多年來建立完善的培訓系統,協助運動員應對傷患與心理壓力,他感謝政府長期投放資源,以及運動員與背後團隊的努力,寄語港隊「以平常心應戰,全力以赴」。
甫踏入蔡玉坤的辦公室,牆上「全力以赴,無愧於心」的牌匾,道出運動員的精神——全情投入、無悔付出。飾櫃內擺放着多張珍貴照片,當中最矚目的是2009年香港主辦的東亞運動會。當年他仍是香港壁球總教練,帶領球隊橫掃7金,成為一時佳話。
相隔16年,香港再度主辦大型綜合運動會。他坦言,「天時、地利、人和,主場一定有幫助,能帶來巨大動力,同時也是壓力。」他解釋,香港地方細小,運動員容易接收外界聲音,背後團隊需投放更多心力,「我相信我們每位教練都身經百戰,懂得教導運動員如何處理壓力、集中比賽。」
感謝政府為體育事業投放資源
蔡玉坤退役後轉任教練,2016年底出任體院副院長,去年1月升任院長。作為體院領導層近10年,他見證港隊奧運成績由「8年一牌」,至近年屢創高峰,2021年東京奧運取得1金2銀3銅;2024年巴黎奧運會再創歷史,「劍神」張家朗成功衛冕,「微笑劍后」江旻憓亦摘下個人重劍金牌,獎牌數目不斷突破。
他強調,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過去10年、20年間,無數運動員、教練、同事共同努力的結果。」他感謝政府為香港體育投放資源,近5至10年資助顯著增加,加上社會體育文化漸趨成熟,運動員也十分爭氣,「坦白說,以香港這麼小的城市,有現在的成績實屬難得。」
今年體壇賽事頻繁,但蔡玉坤不諱言,全運會是「重中之重」。他說,「根據近年運動員在大賽的表現,我們有信心可以做到,希望突破上屆的7面獎牌,甚至達到雙位數;全運會部分項目比奧運更難,但相信只要運動員順利發揮,是可以達成的。」
體育風氣改變 家長更加支持
本屆全運會,香港將主辦8個項目,包括劍擊、七人欖球、場地單車、高爾夫球、三項鐵人、沙灘排球、男子手球及男子U22籃球。蔡玉坤指出,不論是主場或非主場項目,港將均具競爭力,當中劍擊、游泳、七人欖球、帆船等有望衝金。
目前體院有約1700名精英運動員(包括青少年組及成年組),當中約700人為全職運動員。蔡玉坤認為,本港的體育風氣已經改變,近年運動員的成績大大提升,市民關注度提高,家長亦更支持子女投身體育,加上大專院校提供學位支援運動員雙軌發展、夥伴中學容許彈性上課或延長修業期等,讓體院精英人數近年倍增。
臨近賽事開幕,他寄語港隊保持初心,「用平常心應戰,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全力以赴,就已經足夠了。」
運動員在長期訓練與比賽中,往往面臨傷患風險。體院設有由醫療、物理治療、生物力學及體能訓練等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協助運動員應對挑戰。
高級運動物理治療師榮幸成為後盾
高級運動物理治療師梁穎晶指出,團隊恆常為運動員評估身體狀況,並為教練提供參考數據和建議,也會在比賽前約1年,開始為潛在入選的健兒跟進傷患,制訂康復計劃;即使未有傷患,運動員亦須定期檢查,以維持柔韌性和肌力。她說,榮幸能成為運動員的後盾,「希望幫助他們達至更高水平。」
在體院工作近9年,她參與過多項賽事支援,主要跟進女子重劍隊,難忘去年隨隊出征巴黎奧運,見證江旻憓奪金,「看她踏上頒獎台,香港區旗升起,大家也熱淚盈眶。」她坦言,工作總有艱難時刻,但當看到健兒康復,登上頒獎台,回頭報以燦爛笑容,便覺一切值得。
劍擊屬接觸性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碰撞取分,常見急性傷患如足踝扭傷或肌肉拉傷。輕微情況可貼紮或冰敷,嚴重時需進行磁力共振掃描,以判斷是否適合繼續作賽。她指,每次有運動員受傷,團隊也很緊張,「特別是撞傷頭部或懷疑腦震盪等,我們要更細心處理。」
康復期與比賽日程常出現拉鋸,她曾處理十字韌帶受傷個案,原需6至9個月康復,卻必須在4個月內復出,以爭取奧運資格。她直言,團隊需要平衡風險,與醫生、教練緊密溝通,即使允許運動員參賽,也會制訂折衷方案,預防傷患加劇,「希望大家明白,如何在潛在風險下作出理性分析,安全作賽。」
她與運動員長年相處,彼此相處如朋友,「但我們亦要保持專業,如實說明傷患情況,相信他們會理解。」她坦言,運動員面對傷患,未必每次都能順利過渡,當他們克服後重新上場,畫面既動人又深刻,「不論高低起跌,我們都會陪伴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