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山海共榮 永續未來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0 HKT

黃金周期間,大批內地旅客來港觀光,香港的自然景點如西貢橋咀洲吸引數以千計遊客,這本應是香港旅遊業喜訊。然而,隨之而來的生態破壞問題,挖掘海洋生物、踐踏珊瑚、亂拋垃圾等卻令人深感痛心。這些現象提醒我們,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必須在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尋求更細緻的平衡。
香港多面環海,海港、城市與山巒緊密交融,沿岸島嶼星羅棋布,水下更蘊藏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根據漁護署去年的調查,香港周邊海域孕育了數以百計的珊瑚礁及相關物種,其中橋咀北的珊瑚覆蓋率更高達70%,反映本地海洋生態的極高價值。如此多元而珍貴的自然資產,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金山銀山」。
然而,要保護脆弱的生態寶藏,單靠前線人員在茫茫人海中派發傳單、高喊「保護珊瑚」,顯然力不從心。我們需要更具系統性與前瞻性的管理策略。因此,我建議政府考慮對進入特定海岸公園或地質公園的旅客,徵收適度的「保育費」,所得款項直接投入該區域的清潔維護與生態修復工作,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同時積極推廣「專業生態導賞」制度,規定在生態區域從事商業活動的營辦者,必須僱用合資格的自然生態導遊。這些導遊不僅負責向遊客講解生態知識,更能實地監督遊客行為,從源頭減低人為破壞。
為實現「先保育,後旅遊」的目標,經民聯長期倡議的「跳島遊」,正有效將旅遊發展與生態管理相結合。政府可以在熱門地點如南大嶼、西貢等增建碼頭,完善水路配套,並推出核心措施「跳島通票」。
這套通票不僅是旅遊票券,更是人流調控的工具,透過為各島嶼設定每日人數上限,並利用通票系統進行配額管理,避免旅客過度集中,並透過票價優惠鼓勵探索非傳統路線。
此外,通票系統所累積的數據,可讓管理部門準確預測人流高峰,提前調配巡邏人員與導遊。這不僅能減輕如橋咀洲等生態熱點的壓力,也為整個離島旅遊網絡帶來更均衡的發展。
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我們有責任以創新思維與具體行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願景。透過完善基建、智慧分流與專業導覽,我們不僅能保護這片珍貴的生態遺產,更能讓香港成為國際生態旅遊的典範。
林健鋒
經民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