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煥樂做鏟屎官查歐亞水獺足印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1 HKT

香港地少人多,但物種豐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中國保育部保育經理楊劍煥,多年來穿梭山林濕地,致力尋找、記錄和守護野生動物。他近年進行多項研究,發現不同物種正面臨生存威脅,以本港僅存的歐亞水獺族群為例,過去只在米埔出沒,近年已擴展至上水梧桐河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一帶,更需加強保育;他亦發現,隨觀賞植物來港的外來物種白唇樹蜥已默默擴散,遂「吹哨」提醒社會關注。他更化身「動物偵探」,在野外收集動物「便便」作基因化驗,並從舊報紙中引證本港曾出現雲豹。這些看似冷門的工作,卻總讓他滿懷雀躍。他期望,人類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今年初,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等多個保育團體,公布《香港生物多樣性現狀2025》報告,揭示本港886個物種中,有21種已在本港滅絕,超過25%的物種正面臨本地滅絕危機。
楊劍煥於2012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一直專注兩棲類、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的生態保育工作,先後到過海南島及雲南的山野進行長臂猿考察,又到柬埔寨的原始森林實地調查。疫情期間,他與團隊留守香港,進行多項本地物種的研究,驚訝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生物物種之豐富,惟研究結果卻有喜有憂。
棲息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歐亞水獺族群近年備受關注。在本港出現的歐亞水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水陸兩棲動物。自上世紀以來,本港水獺的數量及分布出現巨變,由昔日棲息維港,到今日僅活於米埔自然保護區,數量僅維持在個位數。楊劍煥與團隊的研究發現,近年於濕地公園、上水梧桐河河道,甚至大嶼山以北、位置偏遠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都有水獺出沒的紀錄,令人鼓舞。
「便便」要夠新鮮做基因檢測
楊指,水獺屬夜行動物,行蹤極隱秘,地域性強,活動範圍廣,過去極少曝光,要成功追蹤絕不容易,發展成熟的基因檢測幫上大忙,方法是透過搜集懷疑水獺的排泄物進行基因檢測,從中確認水獺的活動範圍。他提到,適合且能成功檢測的「便便」要夠新鮮,惟夏天下雨或酷熱高溫,都可能令「便便」被沖走或加速降解,幸好團隊是經驗豐富的「鏟屎官」,總能找到合適的樣本,其中濕地公園、梧桐河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水獺出沒的紀錄,皆經基因化驗確認。團隊其後在濕地公園設置紅外線相機,終拍攝到水獺的身影。
最令他回味是在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發現水獺的經歷,他憶述,去年2月隨團隊到島上考察。他稱,過去文獻曾記錄在大嶼山發現水獺,抱着嘗試的心態前往,沒想到果然發現疑似水獺排遺,小心翼翼檢取樣本,首次檢測已確認為水獺所留,但因樣本較乾,擔心影響準確性,着同事反覆檢測,最終4次檢測結果一致,確認水獺曾經出沒,不枉此行。他強調,從事科研不容半點僥倖,要如偵探查案一絲不苟。
不少保育團體關注,若「北部都會區」開發濕地,恐對棲息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水獺族群帶來影響。他指,水獺覓食及棲息需要大片空間,「單靠一個米埔自然保護區,不足以維持一個水獺族群。」他希望當局在發展之餘兼顧保育水獺,如維持整個后海灣濕地的完整性。他亦希望擴大調查範圍至整個大嶼山,安裝紅外線相機,拍攝水獺「真身」,搜集有用數據。
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但佔地40%的郊野公園,成為赤麂、野豬、赤腹松鼠及豹貓等動物的棲息地,當中包括本港獨有的原生物種。楊劍煥近年另一研究是關於外來物種白唇樹蜥,對原生物種「變色樹蜥」構成威脅。
他稱,白唇樹蜥的習性與食物跟變色樹蜥相近,而原產於東南亞國家及內地、長有鮮艷藍色鱗片的白唇樹蜥,估計早年隨觀賞植物來港,現時已落地生根,當中在大埔上村、西貢市中心及迪欣湖繁衍,上述地區已鮮見變色樹蜥,憂慮一場「藍蜥風暴」悄悄上演,變色樹蜥或被較強壯的白唇樹蜥取代。
「藍蜥風暴」漸取代變色樹蜥
對於動物物種的確認,他有一份執着。他及團隊2年前到沙頭角考察,偶遇1名剛從外國回港的老村民,對方告知1940年代蓮麻坑村村民曾合力生擒「小老虎」,於是發揮「動物偵探」本色展開調查,翻查中央圖書館收藏的舊報紙,找到1948年12月確有「小老虎」被擒的報道。他將照片發給外國貓科動物專家,對方根據小老虎身上的雲紋斑點,推斷該動物為小型貓科動物雲豹,順利解開謎團,亦成了本港首宗有記錄的雲豹個案。
在他眼中,城市發展及外來物種入侵,都是人為後果,但他相信人類與自然不是完全對立,「希望創造更多和諧共存的空間。」
早前,楊劍煥獲邀拍攝港台節目《大自然生態人4》,分享對外來物種及本港哺乳類動物的研究,相關節目將於本周六晚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