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語|招商引資見成效 做好超級聯繫人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6 HKT

《施政報告》下月發表,特首李家超近日在社交網站發布《施政.再報告》短片,講及引進外資,在不斷努力下,特區政府引進外資成效顯著,引進辦已引入約百間重點企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透露快將公布第5批,其中包括多間國際領先醫藥企業。
投資推廣署成績也亮眼,自2023年起已協助1333間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包括內地及海外企業,行業廣泛多元化,從日常消費、餐飲,以至人工智能、高端科技都有。投資推廣署引進不少國際知名公司。兩年多以來引入近2000億投資額及創造近2萬個就業職位,超過2022年《施政報告》訂立的指標。
註冊公司數目創新高,截至6月底,註冊本地公司總數逾150萬間,註冊非香港公司逾15000間,兩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
香港確實可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對海外企業來說,在港設機構可作為拓展內地、亞太市場及中東市場的據點,香港的國際化環境,訊息及資金流動自由高效,法制完善,國際調解院最近已正式成立,就是加密貨幣,香港的監管政策在國際上也是先行者,這些對外資都有吸引力。即使香港租金出名高昂,倫敦金屬交易所也在港設立多個倉儲。
對內地企業來說,香港是品牌「全球化」征程的首站,一邊營業一邊上市成為內地品牌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上市後,這些品牌的香港店成為旗艦店,向更多投資者展示品牌,也有助於增強企業的出海信心。
這些變化實際上已對實體經濟起作用,繼去年經濟增長2.5%後,今年首季增長 3.1%,5月份的零售銷售量錄得14個月以來首次按年增長,連跌4季的私人消費在今年第二季可望止跌回升。
香港經濟發展呈兩極化,個別傳統行業出現斷崖式的崩盤,不少人討論某某傳統品牌、行業正在式微,樓市仍然低迷,短期內難以回復高峰時的盛況,這跟內地經濟下滑,資金流入本港樓市減少,以及本地年輕人不再熱衷買樓有關。但另一方面,香港金融市場漸趨復甦,新股興旺,推動不少相關服務業發展;零售方面,潮流商品如Chiikawa、Labubu店舖大排長龍,演唱會不乏搶「飛」客,近期熱門話題之一的低空經濟,也有不少年輕人正在試驗和經營。
商業樓宇可見將來仍難好轉,這與整體消費及經濟轉型有關,疫情令在家工作更盛行,我就認識有公司原本辦公室在灣仔,疫情後索性不租辦公室,全部在家工作,開會也在線上,網購令商舖需求減少,但潮流商品的實體店,仍然人山人海,可見若捉摸到顧客喜好,實體店仍大有可為。
經濟轉型挑戰很大,每次都可能是一次大洗牌,能夠洞察發展趨勢的企業,才能站穩腳步,更上一層樓。
李細燕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