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紫荊論壇學者探討天下觀念儒家危機等議題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4 HKT

一連兩日的首屆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昨日閉幕,論壇上數名中外哲學學者齊聚,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主持,武漢大學哲學院副院長李勇就「天下觀念」做出分享,並與數位中外學者進行交流;長江商學院研究學者王建寶則探討了儒家文化危機與全球復興。香港哲學研究院在論壇上首次發表了《香港哲學研究》雜誌,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舒心表示,本次論壇的成果將通過學術期刊、國際研討會等形式持續傳播。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李勇發表《全球衝突語境中的天下概念》主題演講。他表示,在目前全球衝突的語境下,全球正義問題不僅僅是當代哲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非常緊逼的現實問題。民族主義作為目前這種衝突的一種背景性理論,凸顯國家利益至上,強調民族國家身份的規範性。與之相對,世界主義聚焦個體作為全球正義的主體,強調民族和國家不具有分配上的規範性。李勇在演講中論證儒家傳統中的天下觀念作為全球正義的第三種模型,識別出愛有差等和天下大同的規範性,試圖在民族國家的共同體之間實現和平與發展。
長江商學院研究學者王建寶則從唐君毅到杜維明的哲思分析了儒家的文化危機與全球復興,他指,唐君毅以「花果飄零」隱喻中國文化在近代斷裂與離散,杜維明則以「一陽來復」象徵儒學在全球化時代的復興機遇。 他的分享以《唐君毅日記》為依傍,在多元現代性和深度全球化的歷史視野中,通過分析唐君毅和杜維明慧命相傳的思想脈絡,豁顯儒家人文精神之創造性轉化的艱苦歷程。
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講師劉旭則分享了明清來華傳教士的中國觀,他指,利瑪竇初抵中國,主張以「儒表耶裏」的適應策略建立宗教對話基礎,將中國描述為理性文明之邦;龍華民更注重儒家制度與禮儀實踐的神學調適,強調中西禮儀差異的可協調性,是禮儀之爭初期的關鍵人物;艾儒略則深入研究儒釋道三教體系,且在其著作中逐步形成以「多元互釋」為特徵的中國觀,嘗試建構一種跨文化神學解釋框架。三者雖承一脈而風格各異,反映出耶穌會在中國傳教過程中對中國認知從理性欽慕到文化折中再到神學融合的動態過程,揭示出中西交流初期「理解—適應—轉換」的認知路徑。
舒心:雜誌誕生絕非偶然
論壇上,香港哲學研究院亦首次發表了《香港哲學研究》雜誌,內有十餘篇中外哲學學者的文章,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雜誌主編舒心表示,這本雜誌的誕生絕非偶然,指香港的地理位置與歷史進程使其成為中西方哲學思想的匯聚地,儒家的仁愛禮儀在香港與西方哲學的理性思辨、邏輯分析相互碰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辯證唯物主義的也融入了群眾,與本土哲學共同發展。舒心指,雜誌邀請了中西馬哲的學的領域的頂尖專家,圍繞着香港哲學的歷史脈搏、現實語境與未來方向的展開進行了深度的探討,從香港本土哲學的思想梳理到對技術、倫理、文明的互鑒等前沿議題的哲學回應。
交流結束後,舒心宣布首屆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閉幕,論壇的成果將通過學術期刊、國際研討會等形式持續傳播,他感謝多位學者的分享,並表示期待未來每兩年舉辦一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