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樹蜥入侵 嘉道理醞釀「藍蜥風暴」

更新時間:03:00 2025-08-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06 HKT

  本港高度城市化但物種多樣,惟有研究發現,原產於東南亞國家及內地、早年隨觀賞植物來港的白唇樹蜥,已在多區擴散,於大埔上村、西貢市中心及迪欣湖一帶出現,更有本地原生物種變色樹蜥暴減。保育人士指,身披鮮艷藍色鱗片的白唇樹蜥體形壯碩,在本港無天敵,估計是大量繁衍的主因。近月,上村有種群更漸向附近的嘉道理農場蔓延,憂正醞釀「藍蜥風暴」,最終完全取代變色樹蜥。有學者關注樹蜥失衡對生態的影響,並指現時從內地進口的植物可豁免檢疫,擔心形成潛在漏洞。
白唇樹蜥原產於緬甸、泰國、越南及中國雲南,屬中型樹蜥,四肢壯碩,適應力強。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近年曾進行有關該外來入侵物種的研究,相信其於2000年代初被引入香港,最初在大嶼山迪士尼樂園及迪欣湖周邊建立種群。該園「嘉道理中國保育部」保育經理楊劍煥指,經多年繁衍,白唇樹蜥的分布範圍擴展至大埔上村、松嶺、粉嶺鶴藪、元朗屏山、錦田及西貢市中心,甚至港島金鐘及大澳均有零星紀錄。
大埔西貢迪欣湖變色樹蜥暴減
  楊又指,白唇樹蜥主要棲息於私人屋苑及市區公園等人工綠化地帶,估計隨園藝植物入境後落地生根。他及團隊曾展開全港巡查,每月前往指定地點視察及記錄白唇樹蜥數量,發現本港至少有3大種群,分別於大埔上村公園、西貢市中心及迪欣湖一帶。他指,在上村公園的調查範圍內,曾單次記錄到最多110隻白唇樹蜥,但只發現5隻變色樹蜥;在西貢市中心,曾單次記錄到50隻白唇樹蜥,變色樹蜥僅3隻,而迪欣湖的調查分野更廣,2小時內錄得多達300隻白唇樹蜥,但未發現變色樹蜥。
  他提到,2022年疫情期間,曾於嘉道理農場附近的上村公園發現白唇樹蜥,當時數量已不少,而原生的「變色樹蜥」數量明顯減少,故展開相關研究;近日上村公園的白唇樹蜥種群,已悄悄逼近至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一帶,雙方差距僅800米,園方正作出監察,若其入侵將會捕捉及移除,以免影響園內的動物。
  有保育人士亦指,過去白唇樹蜥主要集中於迪欣湖公園一帶,因成體鱗片呈鮮艷藍色,故吸引保育人士及攝影「發燒友」拍照。他稱,從社交平台的帖文,發現近年白唇樹蜥已分布至新界多處。
  經常於野外考察的捉蛇專家李詠豪指,現時白唇樹蜥較常見於大埔、西貢、元朗及上水的人工植林,而變色樹蜥在全港仍有一定數量。他補充,本港冬天不太寒冷,夏天亦炎熱,氣候貼近白唇樹蜥原產地,有利其繁殖。他亦曾在野外看見白唇樹蜥捕食壁虎。
  楊及團隊曾視察多間寵物店,未有發現有白唇樹蜥出售,排除其被遺棄郊野的可能性。去年,團隊搜集8個本港白唇樹蜥種群,合共33個樣本進行基因鑑定,發現其基因與1個來自泰國清邁的樣本關係密切,推測本港白唇樹蜥最初依附植物由清邁而來,來源極可能與同一植物供應商有關。
  對兩樹蜥在個別地區的數量差異,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關注,認為背後對大自然及生態系統的影響仍屬未知數,需進行科學性研究及調查釐清。
大量繁殖恐影響生態系統
  楊劍煥估計,兩者均捕食昆蟲及棲息樹上,而白唇樹蜥體形較大,幼體到成體分別棲息於樹底及樹冠層,恐對變色樹蜥構成食物及棲息地的直接競爭。他指出,過去亦在野外考察中,目擊白唇樹蜥「發惡」驅趕變色樹蜥。此外,白唇樹蜥在原產地會面對樹蛇等天敵,但本港沒有相關蛇類,令其得以大量繁衍。
  楊亦指,白唇樹蜥除獵食昆蟲,過去曾發現其捕食雀鳥,擔心一旦大量繁殖,或影響本地生態系統及食物鏈。
  現時從內地進口植物到港可豁免檢疫,有園藝公司負責人指,有大型苗圃公司會先將植物從原產地運送至內地,再按定單轉運供港,不排除白唇樹蜥已於個別苗圃內繁衍。
  有保育人士指,變色樹蜥日後會否在港絕跡,或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普世價值,希望當局關注。楊建議,當局檢視進口園藝植物的檢疫程序,嚴格篩查依附於觀賞植物及土壤中的生物,並定期監察供港苗圃,及早發現潛在入侵物種。
  漁護署回覆指,暫未發現白唇樹蜥對本地原生爬行動物構成威脅。發言人表示,署方將繼續留意有關該物種的最新資料、科學研究和文獻,以及其在本港的情況與對生態的影響,並會按實際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
  署方續指,據《植物(進口管制及病蟲害控制)條例》,進口植物必須備有該署簽發的有效植物進口證,以及由出口地有關當局簽發的有效植物檢疫證明書,任何人士若未獲署方簽發進口授權書,不得進口泥土(包括土壤、沙、黏土或泥炭土),違者最高可被判罰款1萬元及監禁6個月。至於在香港以外的任何中國地方生產及進口的植物,以及從其他地方進口切花和供食用的蔬果則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