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鼓灘屯門西「變陣」 填海打造智綠產業港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9 HKT

政府早於2019年接納土地專責小組建議,決定在龍鼓灘及屯門西一帶填海,翌年更提出填海多達220公頃。不過發展局昨提出最新的發展規劃,初步建議在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當中近八成位於龍鼓灘,其餘則在屯門西填海,並會改造約111公頃的現有土地,合計提供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以發展「智綠產業港」。局方指,在新規劃下,龍鼓灘填海面積將較2020年方案大減三分一,且一改過去倡議,指名不在區內發展住宅用地,而是專注於開拓綠色及新能源產業、先進製造業、循環經濟,並扶持現代物流業和內河碼頭,推算將可創造3.5萬個就業機會,預計2029年可產出首批用地。
發展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冀以「產業導向」的規劃布局,發展龍鼓灘及屯門西一帶用地;下月起將展開為期2個月的公眾諮詢。當中發展為「綠色/新能源產業」的用地佔比最大,佔地54公頃,佔總面積約18%。相關用地擬集中在龍鼓灘填海區的北面,計劃用作「綠色/新能源」的儲存和製造設施,包括生物柴油、綠色甲醇、綠氨和液化氫等;當中有10公頃亦預留作策略性儲備用地,以應對未來發展需要。
發展局:料創造3.5萬就業機會
對過去本港綠色能源以輸入為主,今次規劃卻闢地建製造設施,是否意味香港能源發展取向有變?發展局發言人指,因正鼓勵船隻使用綠色能源,故需有更大面積的儲存空間,長遠也希望香港能發展新能源製造產業。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分析,因新用地近海,方便發展氫能,且屯門西亦擬建回收設施,可望產生協同效應。他指,本港現有的新能源的儲存及製造設施數量既少,位置亦較分散,若能「統一去做」更能集中進行環境和空氣監測,「生物柴油等現時主要靠外地供應,但不能長期外求,現在便要造地孵化相關工業」。至於設施會否加劇污染,他稱要看工業程序及排放設計,且須做環境評估,確保不會影響市民。
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源栢樑相信,新規劃可形成從「能源生產」到「應用」的全鏈條綠色轉型。加上新區內有液化氫作為高能量密度的儲能載體,可與生物柴油在不同場景互補。如推廣航運「綠色甲醇與液化氫」混合應用,更可同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業界指近海助發展氫能
其餘約15%、即47公頃的新土地,則規劃作先進建造業園區,拓展研發、測試、認證、生產及儲存產業,如用作設置「組裝合成」建築法、「機電裝備合成法」、生產預製鋼筋及可持續混凝土的相關設施和支援產業用途,當中亦有10公頃預留作策略性儲備用地。
至於用作「循環經濟」用途的32公頃土地,則擬用來建造回收再造業、園林廢物回收處理等設施。方案亦預留41公頃用地,發展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當中包括保留35公頃的內河碼頭用地;當局亦建議將約4公頃土地,用作重置屯門第16區的公眾貨物裝卸區。
預留41公頃土地發展內河碼頭
發展局指,將龍鼓灘近岸填海面積縮減3分1,且填海範圍繞過龍鼓灘村正對的海面,可望減少對村民影響。內河碼頭的內港填海面積,則較原方案上調約5公頃,以便產業發展所需。為應對新增車流,政府亦計劃興建全新的跨灣橋連接龍鼓灘填海區至龍門路,並會將連接「龍鼓灘/屯門西至屯門市中心」一段1.5公里車道,擴闊為「雙線雙程」分隔行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