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騙案猖獗首5月飆逾9成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5 HKT

網上求職騙案再度猖獗,警方於今年1至5月錄得逾2100宗,比去年同期大增逾9成。警方指出,近期較多的詐騙手法是假冒Agoda等旅遊平台,利用WhatsApp、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件隨機將市民的帳號拉入群組,誘騙參與「刷單」等任務,從中誘騙繳款,當中有人被騙逾600萬元,亦有12歲小童玩網上遊戲時遇上騙徒,被騙逾千元零用錢。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許綺惠表示,今年1月至5月,本港錄得13438宗科技罪案,比去年同期上升2.6%,損失金額25億元,當中網上求職騙案錄得2148宗,雖只佔整體科技罪案的16%,惟比去年同期大增92.1%,升幅為所有騙案類別之冠,涉及損失金額亦上升89%,總額超過4.8億元。
冒充旅遊平台 通訊群組誘落疊
許續指,警方留意到網上求職騙案的目標群體,已從年輕人及求職者擴展至所有市民;詐騙手法亦由過往的實體面試陷阱,轉變成數位心理操控,例如今年出現騙徒假冒知名企業如Agoda、Klook、Skyscanner等旅遊平台,利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Telegram等,隨機將市民拉入群組,誘騙參與虛假職位或刷單任務,從中誘騙受害人繳款。騙徒上月亦開始假冒其他品牌,同樣以「刷單」手法行騙。
今年損失最大的網上求職騙案,許透露在年初發生,涉款逾600萬元;至於5月份涉款最高的個案,是假冒Agoda的WhatsApp騙案,20多歲的受害人一日內轉款14次予騙徒,損失逾260萬元。
另外,有騙徒透過網上遊戲接觸年幼受害人,例如有騙徒於今年4月透過遊戲內私訊功能接觸12歲的受害人,聲稱只需在遊戲中訓練其帳號,每月可賺數千元酬勞,繼而給予顯示虛假收益的網站連結,當受害人打算取款,被告知帳號遭凍結,需付款解鎖,最終被騙逾千元。許指出,今年1至5月,警方錄得7宗涉及以遊戲私訊接觸受害人的案件。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梁以德剖析「刷單騙案」。他說,騙徒會偽冒知名平台,隨機將市民拉入群組,稱只需進行「刷單」任務,可輕鬆賺取佣金,毋須學歷或經驗。
營造賺錢假象 騙徒扮同伴施壓
梁續稱,騙徒會以專業身份博取信任,初期派發簡單的限時任務,如截圖或搶單,並支付數十元小額佣金,營造輕鬆賺錢假象;當受害人放下戒心,騙徒便會以「解鎖高回報任務」等籍口,要求投入數千至數十萬元資金「升級會員等級」,謊稱可獲全額退款及額外收益。
梁以德亦指,騙徒會偽造網站,向受害人展示虛假的資金累積,製造收益增加的錯覺;群組內亦有大量同黨假扮受害人的同伴,從而形成小團體,與管理員一唱一和;當受害人嘗試提取收益,騙徒會以「信用額不足」等藉口拖延,並可能翻臉,聯同群組內成員捏造受害人「操作失誤觸發洗黑錢嫌疑」等罪名,脅逼短時間內繳交保證金。
50多歲的家庭主婦陳女士(化名)透過視像會議接受訪問。她表示,去年12月,其WhatsApp帳號被不明人士加入了電商群組,對方以「刷單賺佣」為名,誘騙她「做任務」獲得所謂的回佣。
主婦失230萬 「邊有咁大隻蛤乸」
她指,最初能有少量回報,期間為符合參與任務條件而投入資金,後來嘗試取款,卻多次被騙徒以操作錯誤需修復數據為由索取費用,當時她不疑有詐,加上群組內由騙徒假扮的「同伴」不斷給予群眾壓力,最終以轉數快及櫃員機分24次轉帳款項到指定戶口,短短10多日內損失逾230萬元積蓄,其後因多次大額轉帳被銀行暫時凍結,才驚覺受騙而報警,事後感到極度焦慮,甚至有輕生念頭,希望大眾以其經歷作為借鏡:「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梁以德補充,警方留意到部分市民識破上述騙案,更打算從騙徒手中「反騙」款項,不過市民應避免收取來自騙徒的款項,因當中可能涉及「黑錢」,有機會干犯「洗黑錢」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