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鈞:分三階段推動法律科技應用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3 HKT

本屆政府上任3周年,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接受《星島》等媒體訪問時表示,過去3年最難忘是處理《基本法》第23條立法,在條例通過後的關鍵時刻,代表特區政府到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參加會議,親自向各國代表講述國家和特區政府對23條立法的嚴正立場,形容是從政生涯難忘經驗。律政司今年成立小組推動業界應用法律科技,他說會分三階段工作,包括將「法律科技幫到手」概念入腦,以及介紹市場上的可用產品等。
提到國安立法,張國鈞說,向美西方國家進行解說工作時,面對專業官員與政客的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國際法律組織的專業層次官員明白及理解香港國安法律工作,有理性討論。不過,不同國家政客往往因政治原因,將此作為「偽命題」,在他們國內繼續延伸討論,因此他認為需多辦國際法律會議,並利用國際調解院在港開幕的契機,邀請外國法律界專家來港,親身感受香港的實況。
律政司本年初成立推動法律科技發展諮詢小組,研究並制訂推進法律科技應用建議。張國鈞相信,人工智能(AI)在法律界肯定會帶來革命性改變,現時法律科技已等同「啱啱攞牌」的初級律師,能幫助草擬初稿,但法律界始終較傳統,不少資深律師可能會抗拒科技。
今年設小組 將「幫到手」概念入腦
因此,張國鈞表示會分三階段推動工作,首先透過活動令業界不拒抗,將「法律科技幫到手」的概念入腦,改變思維。第二階段是舉辦大型活動,介紹市場上產品能如何幫助工作,例如打官司時快速進行複雜研究、協助商業律師找出合約的風險位,以及案件管理等。第三階段是介紹市場上的可用產品,讓律師樓自行選擇。
張國鈞指,正搜羅市場上供應的產品,分別來自本地初創、西方成熟產品,以及內地法律科技公司。不過,他指西方產品價格貴,且需要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如果有一日突然唔畀你用,咁就倒瀉籮蟹」,若然質素差不多且有性價比,反問「點解唔用自己嘅呢?」他說不會拒絕大家使用海外法律科技產品,但強調安全是不能放棄的考慮因素。
逾560律師取得大灣區執業證
近年不少香港律師到內地大灣區城市執業,張國鈞表示,截至目前已有過千名律師考取大灣區律師資格,逾560位取得執業證。不過,張國鈞坦言香港律師「猛虎不及地頭蟲」,但近年「摸到路」,例如處理跨境資產重組和買賣、幫助民營中小企「出海」。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設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及大灣區律師特定平台組織,張國鈞表示有信心年內做好平台組織,亦能如期搭建資訊平台,舉例指近月委任KOL謝承益「西Dorsi」成大灣區專責小組成員,正正希望得悉在地香港居民需要,令資訊平台更切合香港社會。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擴展「港資港法港仲裁」至大灣區城市,張國鈞指市場反應正面,前海法院過去兩年處理涉及香港法律的案件較之前增加4倍。他透露除了珠海,下一步希望擴展至廣州,因經濟活動頻繁,生意和法律支援需要自然多。
意法商會冀了解「港資港法」
他又指,最近法國、意大利等在港商會很想了解「港資港法」,因為當外國投資者冀到內地投資,先在港成立公司,透過CEPA進入大灣區時便符合「港資」要求,笑言「嗌交嗰陣可以用香港法律處理」,故香港能作為很好的中間點。他認為除有助香港律師和仲裁員增加生意,更深一層能幫忙將外國投資者經香港帶到內地投資,為國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