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錄167急性腸胃炎爆發個案 貼近去年7成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1 HKT

今年初本港先後爆發多宗急性腸胃炎個案,部分涉及參與內地交流團師生,事後不少人驗出對諾如病毒呈陽性反應。政府監察數字亦顯示,今年上半年全港錄得167宗急性腸胃炎爆發個案(下稱個案),數字貼近去年全年七成,更超過過去2年同期水平;今年個案半數亦與諾如病毒相關,超過疫情前水平。衞生防護中心分析,個案上升或與實驗室檢測樣本比例增加所致。有家庭醫生則指,港人在復常後社交接觸增多,衞生意識亦較前鬆懈,故有機會導致個案上升。
多與諾如相關 超過疫情水平
最新一期《傳染病直擊》指,急性腸胃炎個案近年出現反彈,在新冠疫情前、即2015至19年期間,全港每年約有146宗至182宗急性腸胃炎個案。但因應疫情期間衞生習慣及意識加強、社交活動減少,以及學校長時間停課,2020年至22年的個案數字降至每年約18至30宗。惟自2023年復常後,個案即出現反彈,全年錄得269宗個案;而去年全年亦錄得240宗個案,今年截至5月31日,亦已錄得167宗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指,病毒性腸胃炎可由多種病毒引致,雖然未列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但仍鼓勵各機構通報,致病源以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最常見。由2015年至上月的1583宗爆發個案中,涉及逾1.6萬人,有652宗能確認病源體,當中78.8%與諾如病毒相關、9.4%涉及輪狀病毒。而患者主要病徵為腹瀉、嘔吐;其餘包括頭痛、發燒及腹痛。
而諾如病毒佔整體個案比例亦見升勢。中心指在2015至19年,每年與諾如病毒相關的急性腸胃炎個案約介乎40至61宗,在疫情期間一度低至每年2宗,而復常後即有急劇反彈,在2023年升至74宗,去年佔78宗,今年上半年更已達85宗。幸由2015年至上月底,未有出現與諾如病毒相關死亡病例。季節模式上,與諾如病毒相關個案多在9月至3月的涼爽季節發生,僅2023年例外,在6月達到高峰。而今年個案集中在1月至2月,至5月已逐漸下降,與平日的季節性趨勢一致。
家庭醫生林永和估計,今年上半年個案急增,與港人在新冠復常後社交增加、衞生意識下降,及接觸不潔食物機會增多有關,「以本地個案而言,經帶菌者傳染,或進食未煮熟食物,均是出現急性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他特別提及,諾如病毒傳染性高,「用酒精搓手液都未必殺得死」,籲市民注重衞生,謹慎處理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