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名利場 曾醒明義舉無分界

更新時間:03:00 2025-03-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3-24 HKT

曾醒明,公關界的傳奇人物,他在無綫電視工作42年,多次化身「拆彈專家」,拆解藝人緋聞危機。工作以外,他一直關顧備受遺忘的弱勢社群,持續舉辦「送炭到泰北」慈善活動,支援滯留當地的國民黨孤軍後人,又探訪居港的抗日軍人。近年他回到童年成長地深水埗,成立慈善團體「莒光文化服務基金」,服務基層。「盡力,毋問收穫」是曾醒明的座右銘,去年他獲頒發「愛心獎」,甘於淡泊的他只視獎項是對義務工作的肯定,最高興是獎金可協助開展更多服務,延續「援助無分界限」的初心。
莒光文化服務基金的辦事處位於深水埗的工廈,工廈毗連元州邨及唐樓群。早春三月的下午,曾醒明走進元州邨的簕杜鵑「花隧道」,於茂密紅花下暢談未來大計,如提高青少年自信的才藝培訓、發放二手家電及派米活動。辦事處裝修簡潔,窗明几淨,他說放學後學童會到來參加功課輔導班,平日亦有基層家庭前來查詢申請各項援助的手續。基於資源所限,現時辦事處只聘用1名全職職員,曾醒明每日坐鎮,其妻子和莒光的幹事及義工,亦於公餘到來協助。
疫情派物資  難忘支援一家3口
  72歲的曾醒明生活簡樸,律己甚嚴,常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自勉。去年底他退任香港開電視外事部顧問,全身投入莒光的工作。他指,現時莒光除繼續支援泰北的孤兒院及推廣當地華文教育,又定期探望抗日軍人,更加強支援社區工作。他稱前兩項工作已上軌道,而拓展本地服務則因2019年,莒光文化服務基金獲政府批核為非牟利慈善團體,未幾疫情爆發,接獲不少深水埗基層街坊求助,發現香港這個繁華大都會,不乏基層弱勢需要關顧。
  他稱,當時莒光亦設立支援熱線,收到不少市民求助,便籌組上門派發物資、到「三無」唐樓洗樓梯,又安排清潔公司為劏房戶噴消毒塗層,跟基層市民共渡難關。他憶述,印象最深刻個案是有年輕夫婦雙雙染疫,要居家隔離,其數月大兒子雖未染疫,但舉家面臨缺藥及斷糧的困境。他及義工多次登門送上幼嬰所需的奶粉和尿片,以及成人藥物及糧食。疫情至今,莒光累積400多名會員,包括獨居長者、劏房小家庭,未來希望增強相關援助服務。
  曾醒明出身基層,住過木屋區及青山道唐樓,他在8兄弟姊妹中排最大,中二起半工讀,至1969年中五畢業當上出入口公司文員。1973年,對傳媒工作有興趣的他向無綫電視新聞部求職,但新聞部無空缺下受聘為「公關初級助理」,展開在無綫電視工作42年內連升9級的傳奇,離職前出任「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任內他多次化解藝人的緋聞危機,但最經典是2012年無綫電視舉辦「一人一票選港姐」活動,卻遇網絡癱瘓,最終改由評判定賽果引致公眾批評,最終他於記者會上鞠躬道歉,成為本港電視史上「世紀畫面」。
  電視台工作跟紅頂白,公餘他暫別五光十色的名利場,1977年,架着黑框眼鏡的曾醒明,跟一批「文青」好友組成義工團,舉辦母親節、中秋節及歲晚活動。其後眾人到台灣旅行,坐上當地「莒光」號列車,有感「莒光」有迎難而上之意,便用作義工團名稱,時刻自勉。
支援泰北孤兒院  推廣華文教育
  5年後,他看過已故作家柏楊的小說《異域》,對書中所述1支國民黨軍隊逃入泰北及緬甸交界,被人遺忘的故事深感興趣,當時一批剛到泰北支援孤軍的台灣醫護人員過境香港,他特意拜訪,萌生出外探訪這批孤軍的念頭。
  1982年11月,他跟4名義工,帶着20箱物資首次到訪泰北孤軍聚居的美斯樂村,上址位處深山,須先向駐守山腰哨站的國民黨遺軍將領陳茂修申請通行證。陳對這批來歷不明的「香港仔」起疑,更掏出手槍示警。面對如同電影的情節,他說出探訪孤軍的原意,及了解孤軍是否如傳言種植鴉片謀生,才獲對方放行。他憶述,山上所見孤軍及後人生活艱苦,每天只吃2餐粗糧,住在泥巴及蕉葉搭建的小屋,惟孤軍對孩子管教嚴厲,亦授唐詩等中國文化,令他印象深刻。
  回港後,他及團隊發起支援泰北孤軍活動,除郵寄送上中文字典及各種物資,翌年舉辦「送炭到泰北」慈善籌款演唱會,獲已故名伶新馬師曾及其他歌手支持,將款項用於當地興辦學校及孤兒院,又在本港辦展覽,喚起港人關注這批被人遺忘的異域同胞。其後他又跟義工探訪一批居港的抗日軍人,包括年前去世的美國「飛虎隊」老兵陳炳靖,及國民黨將領萬劍舞將軍。
  時光彈指間過去,曾醒明現時全身投入莒光的義工服務,延續「人人生而平等,援助無分年齡和國籍,不能把基層弱勢棄之不顧」的初心。去年他獲頒發「愛心獎」,同屆得獎者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及其他兩岸三地的企業及名人、慈善家。他自言出身寒微草根,獲獎非常意外,但亦是對一眾好友義工的肯定。
  曾醒明淡泊名利,「盡力,毋問收穫」是他的宗旨,直言即使從沒獎項嘉許,仍會堅定前行。近年籌募經費越見困難,他指得獎最大好處是獲得一筆意外的獎金,可以推展更多服務。他稱已把獎金平分,一半用於支援泰北的孤兒院及推廣當地華文教育,另一半用於深水埗基層服務,繼續為有需要的人送上關愛,守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