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不景 藝術品步嚴寒

更新時間:03:00 2025-08-2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3 HKT

  以往內地房地產市場好景,發展商支持藝術發展,為地產項目錦上添花。不過,隨內地樓市好景不再,藝術市場亦遭受重挫。據市場報告指出,中國藝術市場去年銷售額按年大幅下降31%,跌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並指出市場自2021年起已進入下行通道,持續消化存量。行業困境下,內地多間畫廊及私人美術館於今年相繼宣布閉館「止血」。作為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非營利當代藝術中心之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同樣面臨財務壓力,據報拖欠員工工資。「冬已至,春未來」,曾創下保利拍賣單季49.2億元人民幣成交額的中國藝術市場,正面臨嚴峻考驗。
  據本地傳媒報道,UCCA在今年1月至6月期間,未能足額發放部分員工薪金,其上海分館UCCA Edge的情況亦不樂觀,暫處於停擺狀態。另外今年初,上海東一美術館率先宣布暫停辦展;隨後,深圳木星藝術博物館於6月宣布閉館;斥資逾10億元人民幣興建的青島西海美術館亦於同月宣布關閉。此類情況並非孤例,獲認證為十大獨立畫廊的北京藝門畫廊已關閉其北京展覽空間,其位於香港黃竹坑的畫廊在疫情期間亦已縮減規模,目前僅限預約開放。
  北京藝門畫廊總監馬芝安(Meg Maggio)坦言,中美關稅戰及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令藝術市場整體放緩,零售業亦處轉型期。過去畫廊的盈利模式多為代理簽約藝術家,通過出售作品獲得收入。馬芝安表示,她正嘗試從「維持實體零售空間」轉向「私人藝術顧問」角色,以更靈活方式策展,例如在人流密集地點舉辦快閃展覽,不再局限於傳統展廳。
  事實上,近年社交媒體興起,令收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訊息趨向透明,他們不再如過往般依賴畫廊「指路」。此趨勢表明,部分畫廊在推廣藝術家方面的角色正被弱化。馬芝安認為,全球畫廊均需調整策略,當前藝術市場已轉向買方市場,「優先為藝術家提供展示平台,比單純推動作品交易更為重要」。她舉例指,畫廊需加強社交媒體及線上營銷,深化與各類策展人的合作,建立常規機制,並透過積極參與藝術博覽會及拓展公共藝術項目來尋求出路。
畫廊推廣藝術家角色弱化
  另一方面,內地民營文化藝術空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於商業地產擴張。當相關扶持後撤,私人美術館與畫廊只能依靠門票、文創周邊或贊助實現「自我造血」時,其生存困境便浮現。策展人錢涵翀指出,私人美術館與商業地產的「官方CP」綁定關係由來已久,地產商為撬動區域整體價值,傾向將私人美術館塑造為文化地標。然而,這種高度依賴母公司輸血的模式,極易因土地規劃調整或集團財務波動而動搖,本質上具有高度脆弱性。
「藝術倉儲」或成行業新轉機
  數據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近兩年已跌至90億美元左右,較2011年高峰期縮水近半,回落至2009年水平,有私人銀行在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將此現狀定義為「不確定性時代」。面對挑戰,藝術機構在堅守核心業務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模式。
  馬芝安透露,其畫廊未來將重點布局大灣區等區域市場,並強調「藝術倉儲」業務持續擴張,或成為行業新增長點。所謂「藝術倉儲」,是指藝術品的保管、物流以及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