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靠「抄功課」損手與人無尤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3 HKT

一個人怎樣投資?當然和年紀,性別,性格,甚至工作有關。但知不知甚麼最能決定投資者的行為?答案是:別人的行為,以及短期的歷史。
即是點?很簡單,投資者就是金魚記性,記近不記遠。現在科技先進,所有近代金融歷史,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可是若自己沒有切身經歷過,還是很難感同身受。
在很長很長的時間裏,無數香港人因為買樓致富,在2019年前人人相信樓市不死。
但到2019年後,先是社會事件,再有移民潮,兼有疫情,加上內地經濟放慢,香港住宅樓價已連跌數年,現在叫人買樓被視為害人。當年說買不起樓的,現在應該買得起。但是否會買?
看到了沒有?前人成功的遊戲,後人就以為一直會成功,所以簡單去「抄功課」。當然抄得早往往可獲利,但亦總有人摸頂。
另外留意,投資者也會受自己社交圈子的經歷所影響。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往往和年紀有關。事實上,影響配置的因素,在於該個世代,是否經歷過股災,或者大牛市。
曾幾何時 人人信樓市不死
新一代股票投資者,近乎是只買美股。為甚麼?因為朋友都買呀。但為甚麼朋友都買?因為過去年年都賺錢呀。至於港股?在他們懂性以來,港股就表現不濟。同樣地,即使美股在2000至2010年經歷「迷失十年」,新一代也沒有感覺,因為沒有經歷過。那些「dom-com」泡沫,只是老人家話題。
相反,年長的投資者,往往不會買太多美股。他們經歷過港股大旺年代,也同時見識過美股科網泡沫爆破,自然寧願買港股。然後往往死守港股多年,才會死心。
新一代喜歡加密幣
新一代喜歡買加密幣,皆因升得快。相反,中年人沒有見過身邊其他人如此致富,又或者看到朋友用其他方法致富,自然傾向不會買。
以上種種,俱是人性——但卻是人性的弱點。如何克服?其實有點難。多讀金融歷史,可能有些少幫助。但始終沒有經歷過,就難以有很大感受。所以一般來說,投資真的要經驗,要經歷幾次牛市熊市,才能得心應手,但若不想「經歷」這些劫難呢?其實也不難,就是謙卑一點,不要過度高估自己,認為美股永遠跑贏,或者認為港股一定跑贏。分散投資,一般可以令自己後悔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