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私化恒生有跡可尋 整合資源仍須客戶為先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0 HKT

滙豐控股突然提出以約3成溢價,動用1061億元,將旗下子公司恒生銀行私有化,同時結束後者53年的上市地位;但私有化程序完成後,恒生將保留持牌銀行認可,理論上也能維持獨立企業管治。這則私有化的重磅消息,不但震撼整個金融業界,也牽動了社會輿論,畢竟恒生在許多市民心中有着相當獨特的地位。
1965年擠提風潮險倒閉
恒生1933年由何善衡、梁植偉等幾位華人領袖創辦,曾是香港主要華資銀行之一,也做過滙豐銀行的勁敵。可是60年前的銀行擠提風潮,成為滙豐入主恒生、成為其控股企業的契機,這在實際上也是一次避免恒生倒閉的打救行動。但今次私有化並不是打救,因為目前恒生的財政狀況不算太糟,儘管它確實面臨壞帳上升的風險,今年5月亦曾小幅裁員。
滙控此番操作,毋寧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源整合。從早前恒生的高層人事變動可見,私有化當屬有跡可尋,若說滙控對恒生虎視眈眈,應該不算誇張。一俟私有化程序完成,恒生在港交所除牌,滙控就不必再鉅細靡遺地公布恒生的財務細節,收擺脫市場短期反應與股東意見掣肘、讓管理層聚焦長期戰略目標之果效。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這種決策效率尤為珍貴。
客觀而言,私有化對滙控是有戰略意義的。儘管這一英資財團在全球多處都有業務,但經過長期摸索,它發現亞洲才是最具盈利前景的地區,特別是在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背景下,更是如此;香港是連接中國與全球的「超級聯繫人」,也是主要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而恒生則在香港擁有相當雄厚的網絡,服務400萬名客戶,將其私有化,對滙控鞏固自身在香港的根基、更好地發展中國業務必然有利。而在這個爭取更高回報率的過程中,恒生的品牌價值也可發揚光大。換句話說,恒生和滙控是在互相促進、互相成就對方。
街坊人情味難取代
恒生與大新、東亞一樣,都是碩果僅存的本地銀行。但恒生卻是最能引起話題的一間銀行,畢竟我們的股市就是以「恒生」為名,恒生也是許多市民開設第一個戶口的銀行。滙控的私有化行動,最直接的後果是恒生喪失上市地位,意味股民不能再用恒生股票來收息。但有失必有得,因為滙控提出的3成溢價已是非常可觀;倘若進取一點,股民大可用這筆收益去買滙控股票,以「大笨象」的往績,相信可帶來不錯的回報。
當然,恒生被私有化後,無可避免要經歷一個調整的過程。滙豐和恒生的業務和職能畢竟有重疊之處,重複的部門、分行、人手勢必有所裁撤。這些正是我們所擔憂的。恒生在市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置,它具備獨特的市場定位和分行網絡,尤其是長年形成的街坊人情味,值得細心維護。事實上,這些本土特色並不是非港資的滙豐可以輕易取代的。
展望未來,如何在滙控體系內保留恒生珍貴的本地特色和品牌價值,相信會受到許多市民關注。滙控行政總裁艾橋智說會保持恒生的獨立性,希望他說到做到,也希望他能夠妥善照顧股東和客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