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國際減排大潮 中國力抗騙局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9-2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6 HKT

  習近平主席近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提出幾項新的減排目標,包括到2035年中國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百分之七至十、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率達3成或以上等等。這些目標不容易達成,執行過程肯定十分艱苦,但起碼方向正確。相比近年氣候政策走回頭路的美國,中國顯得更有責任感、更有決心。
美國錯失綠色轉型契機
  2015年12月12日,195個聯合國成員國在氣候峰會上通過《巴黎協定》,訂下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2度內的目標(以工業革命前的水平為基準)。這是一個極其宏大的目標,講求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坐言起行;假如一些大國拒絕兌現承諾,成效必定大打折扣。果不期然,特朗普政府兩度退出協定,將科學界早有共識的全球暖化講成是一個「騙局」。當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拒絕理應承擔的責任,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難免遭遇逆風。
  一如所料,特朗普並未參與這次峰會,但他在早前的聯合國大會上重彈「騙局」老調,又大罵科學家「愚蠢」,如此狂妄之輩,我們可從他身上期待甚麼?在特朗普治下,美國重視高污染的化石能源,平白錯過了推動自身綠色轉型的契機,當然亦不會支援落後國家的綠色轉型。習近平在致辭時不點名批評個別國家「逆流而動」,違背世界潮流,實乃公允之論。
  全球暖化的事實擺在眼前,空談無益,最重要的是實幹。2020年中國提出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對此,嗤之以鼻者不在少數,但只要看看客觀數據,不難發現中國在應對全球暖化方面確有堅實成績——內地已經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全球8成光伏組件和7成風電裝備,就是產自中國,去年清潔能源對中國GDP貢獻率達10%,這不是一個低的比例;內地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之冠,歐美輿論一味聚焦批判中國「產能過剩」,卻無視新能源汽車對帶動綠色消費轉型的貢獻。
內地告別高污染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歷過一段粗放式、高污染的發展時期,造成很大的環境代價——世紀之初,北京「十面霾伏」,居民出入必須戴口罩,印證了原有發展模式的弊端。但經過整治,現時北京已經告別了霧霾天氣,背後反映的,正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上的努力。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也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應當為應對全球暖化扮演主要領導角色,但它在毫無科學素養的特朗普領導下,顯然不值得我們期待。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卻主動列出不少具體的減排目標,態度非常進取,它顯然想彰顯大國擔當和責任。
  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各國應當作出階段性的總結和回顧,看看在下一個10年可為地球作出甚麼新的貢獻。全球氣候治理不是個別國家的責任,一切國家都應該有所付出和犧牲。但當然,當美國在氣候議題上後撤,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然需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這點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