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球節鬧劇收場 政府嚴把關防意外不為過

更新時間:03:00 2025-09-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06 HKT

  香港首個熱氣球節「友邦香港國際熱氣球節」,前日起一連4日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當中最矚目的,自然是「熱氣球繫留定點飛體驗」。但由於政府拒絕批准載客,意味公眾不可乘搭熱氣球升空10至20米欣賞維港美景。一些不明內情的人,或會將責任歸咎於政府,這完全是冤枉——應該承擔責任的是主辦單位,因為它在籌備相關活動時,根本沒有做足必要的安全測試,罔顧市民遊客福祉,政府只不過是基於安全考慮,嚴格把關,此乃理所當然。
嚴格審批免樂極生悲
  中環海濱空間不算大,周邊地帶人煙稠密,也有不少高樓大廈,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2013年埃及樂蜀熱氣球慘劇造成9名港人罹難,大家猶有餘悸;海洋公園2012年曾發生導致5人受傷的氦氣球漏氣急墜意外;英國德比郡上周六也發生熱氣球因風勢突變而失控撞向燈柱的事故。類似情況時有發生,往往出乎意料,為免樂極生悲,有關當局以最嚴格的標準進行審批,既是無可厚非,也是應有之義。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據稱籌備8年、耗資3000萬元的熱氣球節,其實不是港府主辦的,甚至連協辦或資助也談不上,它的內容和具體安排完全由主辦機構一手包辦。參考已經曝光的資訊,這間名為「盛事(亞洲)」的公司,表現極不專業——8月20日進行實地測試的時候,熱氣球曾經傾側,政府當時已有不滿;後來政府再約期進行測試,唯對方未有積極配合,此後一拖再拖,直至熱氣球節揭幕前一天,亦即時間所餘無幾之際,它才安排海外專家進行測試。如果說這間公司欠缺責任感,沒有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家應該沒有異議。
「無處不旅遊」須業界配合
  再追問下去,即可發現「盛事(亞洲)」的問題不限於測試,實際上還有不少值得商榷的操作。例如,為甚麼在未獲政府放行的情況下,就已經開放網上售票呢?自己沒有做好測試,卻指控政府不批准熱氣球接載市民,這算不算惡人先告狀呢?即使我們不聚焦「熱氣球事件」本身,單看「盛事(亞洲)」管理層的背景,就可看到很多弊端——它的董事在任職Tatler Asia活動總監期間,曾捲入「美斯缺陣」風波,去年亦曾遭豐銀行追討欠款。上述事實從側面反映出,這間公司其實不太可靠。
  本屆政府積極發揚「無處不旅遊」的理念,銳意將香港「最佳旅遊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加明亮。依循上述思路,當局肯定希望香港首個熱氣球節可以圓滿舉行,為香港創造一個新的「打卡」熱點。然而,單憑政府把關是不夠的,還得業界積極配合,尤其是安全一項,絲毫馬虎不得。今次熱氣球無法載客升空,從結果來看確實令人失望,誰應負上最大責任呢?大家憑常識已可作出判斷。
  我們首個熱氣球節以鬧劇的方式呈現,對希望在空中飽覽維港勝景的市民和遊客而言,肯定不是好的經驗。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次事件並不反映香港沒有條件舉辦類似的活動——只要潛在主辦單位吸取事件教訓,在軟硬件方面多下苦功,尤其是做好測試、以策安全,那麼,香港還有機會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嶄新的旅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