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界輸入外勞爭議大 政策增彈性勿急轉彎
發佈時間:03:00 2025-08-30 HKT

最近香港不少食肆接連倒閉,飲食業失業率更已升至6.4%,政府未來輸入新外勞肯定遇到更大阻力。事實上,早前勞工界已經提議設立所謂「熔斷」機制,要求失業率一旦達到某個水平便停止輸入外勞。我們認為,維護本地就業無可厚非,但輸入外勞畢竟是確保經濟發展和行業運作順暢的重要補充,不宜一刀切叫停。當局應當按照人力資源狀況的動態變化,適當調整和優化政策,賦予其更大的彈性,將輸入外勞的效益擴至最大。
近1.4萬外勞從事飲食業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行近兩年,截至今年6月30日,近3萬輸入勞工在港工作,從事餐飲服務業的近1.4萬人。政府當初推出計劃,無非是要應對本港人口老化、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但計劃實施以來,特別是最近,「外勞搶本地人飯碗」「長工變炒散、散工變冇工」之類質疑不絕於耳。當局昨天懲處一間在輸入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中餐館,更彷彿坐實了上述質疑。
有一點是值得留意的,即飲食業界本身也出現了意見不一的情況,這從側面反映輸入外勞確實極具爭議,不易處理。立法會議員張宇人、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均支持輸入外勞,黃家和卻希望「暫緩」政策(但他出任會長的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支持輸入)。正反雙方均在業界混了很久,經驗都很豐富,很難說他們的意見沒有代表性。大家應該信哪一方呢?
飲食業失業率上升是客觀事實,但在輸入外勞一事上,大家應該理性分析,不應太快跳到「停止計劃」的結論。即使是同一行業,不同工種的情況可以千差萬別。以飲食業為例,廚師、侍應、洗碗工、清潔工皆不可或缺,但市場對每一個工種的需求都不一樣。最近幾年香港市場湧現一批主打四川菜、湖南菜、雲南菜的餐館,聘用的廚師大多是外勞,若失業率上升就要「暫緩」輸入外勞,請問那些餐館應如何運作?另一方面,據不少東主反映,許多本地侍應都不是全職員工,調配人手有困難,服務質素也難保持穩定;反觀,外勞卻可隨時待命。如果暫停輸入外勞,誰可支援餐館經營?
前線人手不夠須補充外勞
無可否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具體執行的時候,不可能不發生違規的情況。一旦出現害群之馬,我們支持政府嚴肅跟進、依法懲處。但我們不應忽略飲食業前線人手確實不夠這個大背景——否則,為甚麼會有7個協會聯署要求延續和優化計劃?看得更長遠些,本港人口老化趨勢只會加劇,本地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只會更加突出,維持輸入外勞政策就更有必要。
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明年上半年完成檢討之前,社會一定有許多爭辯,肯定有更多人鼓吹直接叫停計劃。對此,勞福局必須審慎處理。它應當盡量掌握勞動市場的動態變化,究竟哪些工種缺人,哪些不缺人?如何幫助遇到困難的本地勞工配對工作和轉型?如何既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又確保整體經濟運行有足夠的人力支撐?要妥善完成上述任務,外勞政策不必急轉灣,不必一刀切叫停,但卻有不斷完善和優化的空間,總之要在存在張力的「本地勞工vs外勞」關係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