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社保」陣痛難免 做好平衡減經濟震盪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2 HKT

最高人民法院月初發布司法解釋,明確宣示僱主和僱員之間的「自願放棄社保」協議無效,「全民強制社保」9月1日起就會正式實施。這則新聞近日在內地引發熱議,畢竟當中牽涉勞工權益、中小企生存乃至整體經濟運行等問題。切實保障在勞資關係中處於劣勢的僱員,道理上是對的,但若綜合考慮,很多問題必將浮現,對經濟所造成的衝擊不可輕視。
香港有「強積金」這一退休保障制度,內地則有「五險一金」之說,這是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根據內地《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是「必須」和「按時」的,也是不得「緩繳減免」的,所以法理上並不存在「自願放棄社保」的選項。但實際情形完全是另一回事——企業總想降低成本,打工仔則因不想實際到手的工資「打折扣」,或者不相信社保制度可兌現長遠回報,故此雙方採取了「協商放棄社保」的做法,社會對這樣的操作亦心照不宣。
內地社保覆蓋率偏低
內地當局不可能對實際情況懵然不知,過去只是因為不想窒礙經濟成長,加上償付機制不靈活、執法力度之類的問題,沒有「揸正嚟做」,而企業經過長期摸索也形成了政府不會嚴格執法的預期。正因如此,產生了社保覆蓋率偏低的現象,例如2022年快遞行業社保實際繳交率不足3成,外賣平台美團逾4成騎手沒有參加任何社保。在其他行業,小至理髮店、包子店,大至出口商,同類情況比比皆是。
站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立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只不過是重申了法律的尊嚴,這是對的。對勞資雙方來說,也不是全無好處——僱員一旦遇上失業、生病等困難,有了社保覆蓋,自可減少損失;僱主也可避免受到司法追究,安心經營。但值得留意的是,近日內地輿論較少觸及上述情況,更多的是擔憂一旦禁止「協商放棄社保」的做法,中小企會因無力支付額外成本而大面積倒閉,打工仔亦可能因即時到手的工資減少而更不願意消費,可能導致目前已被關稅戰拖後腿、內需疲弱的經濟更難復甦。
十年後養老保險結餘恐耗盡
內地當局希望刺激內需、提振經濟,所以今次「釋法」有點令人費解。假如從短期經濟角度去看,確實如此;但如果將目光放長遠些,卻並非不能自圓其說——內地人口老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繼續疏於執行「強制社保」,社保基本必將入不敷支。
2019年社科院警告過,2035年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結餘恐怕會耗盡,我們不能說這是杞人憂天。內地當局也許看到這個危機,所以才下定決心整治。
強制繳納社保大概率會帶來陣痛,在一定程度上打擊經濟復甦勢頭,如果說會有更多企業倒閉、失業率進一步攀升,這種勞資「雙輸」的局面,不是危言聳聽。若要如期落實「強制社保」,又不想窒礙經濟,似無兩全其美的辦法,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經濟所造成的震盪。希望當局在短期內出台更多刺激經濟的政策,做好平衡,以此作為「強制社保」的緩衝,這樣也許可以保住經濟平穩復甦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