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管網約車預留協商空間 必須堅守公共利益底線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9 HKT

香港網約車規管醞釀多年後,本屆政府終於以事不避難的決心,推出立法框架,為這場持續11年的交通困局按下「破局鍵」。當局採取的策略是「兩步走」,即優先訂立社會普遍認同的主體法例,再以開放態度處理較具爭議的技術內容,使網約車規管進程有所推進,做法明智。但有一點是必須堅持的: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公共利益底線,包括嚴格落實車齡安全標準與總量控制,做到保障乘客安全之餘,又能維持交通秩序。
網約車車齡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在近日的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有議員質疑當局規限網約車7年車齡的要求,認為應交由市場決定。這種意見頗有市場,卻值得商榷——須知道,車輛狀況攸關乘客安全,若任由市場決定車齡,必會導致老舊車輛充斥路面,增加事故風險,令乘客擔驚受怕,這是否大家所樂見的?事實上,許多大城市均有限制網約車車齡,例如倫敦要求領牌時車齡上限為5年,上海、深圳則要求營運期間車齡上限為8年。
舊車充斥路面增事故風險
與此同時,部分議員擔憂換車成本過高的問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假如網約車因老舊而發生事故,公共交通安全成本是否更大?根據目前方案,運輸及物流局對網約車申請牌照時的車齡限制,僅規定不得超過7年;換言之,如車主在車齡第6年尾時續牌,到5年期牌照屆滿時,車齡已接近12年。
一般而言,車齡越長的車輛,越容易出現機械磨損或機件老化的問題,安全堪憂之下,已難以滿足網約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嚴格要求。故此,對網約車車齡實施合理限制,看似增加了部分車主的換車成本,實際上是從源頭保障乘客安全,同時維持交通秩序。當局對車齡有所規限實屬無可厚非,只要充分平衡各方利益,兼顧公共安全和社會長遠發展所需,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決定,相信廣大市民都會支持相關做法。
議員關注的另一問題是網約車總量設限,社會上亦不乏同樣的關切,擔心數量太少會導致「Call車難」,令網約車平台服務失去意義。數量問題當然可以討論,政府對此亦持開放態度,但要強調的是,香港土地資源和道路承載力畢竟有限,假如網約車無序增長,必然導致交通擠塞,也會引發「內卷」影響司機生計。紐約就是因為處理得不好,釀成交通不勝負荷和司機收入減少的問題,以致不得不停止發出新牌;上海為了維持市場供求和秩序,自前年起亦停止發新牌。香港在推動立法時,應當參考上述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數量封頂防交通擠塞
規管網約車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任務,其立法進程,實為香港城市治理能力的試金石。政府先訂框架、後立細則的「兩步走」策略,既體現了破解複雜議題的智慧,也為社會各界預留了協商空間。但在關乎乘客出行安全和城市交通秩序的問題上,必須牢牢守住原則、寸步不讓。立法會應把握這次機會,通過主體法例奠定規管基礎,同時督促政府在細則階段以數據為依歸、以共識為導向,構建網約車與的士「共存共生」的良性生態。唯有如此,香港的共享出行革命才能穩妥推進,真正惠及廣大市民,成為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