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接連停辦 政府監管不可缺位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5 HKT

九龍塘私立學校朗思國際學校月底停辦,教育局一度被蒙在鼓裏,不少家長亦擔心難以贖回20萬元的債券。類似私校財困或停辦的情況近期接連發生,似乎很難再用「個別事件」去看待。不論主流學校抑或私校,任何教育機構可否持續而穩定地辦學,攸關學生福祉,一定要嚴肅跟進。其實在「漢鼎事件」後,教育局已推出一些改革措施,取態正確,但仍有空間持續發力、加強監管,從而確保私校良好管治。
朗思死於收生不足
香港私立學校(包括國際學校)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制約,包括出生率下降、疫後經濟未完全恢復、移民潮效應未完全消退,都有影響。但還有一個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即國際學校良莠不齊,未必具備強大競爭力。許多香港家長一聽到國際學校就會肅然起敬,無可否認,香港確有不少響噹噹的品牌,它們當然不必擔心收生不足、財政不穩甚至結業之類的問題,但確實也有一些競爭力稍遜、名氣不那麼大的,往往面對生存問題。今次朗思國際學校的「死因」,正正就是收生不足、經營困難。
當本地生源不足,非本地生理論上可以成為生力軍,但一去到具體實踐,往往沒那麼簡單。近年各項人才計劃反應熱烈,帶動人才子女來港升學的需求。然而,教聯會和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連續兩年的調查證明,高才通家長比較心儀包括直資學校在內的資助學校,國際學校反屬次選,這點同許多人慣常的認知截然不同。我們不能說,高才通家長對國際學校學位毫無需求,但需求不如想像中那麼大,卻是可以斷定的。
去年11月,教育局有一個說法:「在預期有國際學校學額不足情況時,政府會適時通過公開和公平競逐的機制分配全新土地或空置校舍作國際學校用途,以增加國際學校學額。」政府幫助國際學校發展,理所當然,但事前一定要有科學評估。教育局本身有委託專業機構做顧問研究報告,這是可取的,但希望當局能夠定期監測、動態評估學額需求,畢竟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牽涉珍貴的土地資源,一定要非常謹慎。
應動態評估學額需求
與此同時,私校財困或停辦的問題,也提醒我們現行規定的不足。根據教育局的要求,私校以學校經費進行投資時,須確保學校有最少4個月的營運儲備,校方亦須每年通知家長過去5個學年的投資狀況,這些要求已是很大的進步。然而,私立本身的財務狀況,卻不須向家長交代,這裏有沒有進一步加強監管的空間,或者起碼鼓勵校方增加透明度?此外,朗思之停辦,教育局一度「矇查查」,今後應硬性規定,私校決定停辦就要立即通知教育局,讓局方能夠及早介入,幫助受影響的家長和學生。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營造一個有利於國際學校健康發展的環境,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主流學校以外的選擇,相當重要。但接連發生財困或停辦的情況,在在說明部分私校存在質量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對家長和學生的權益,乃至香港的聲譽,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本屆政府既已矢志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那就必須針對相關問題,持續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