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徵費小數長計 未來尚須開拓新財源
發佈時間:03:00 2025-02-28 HKT

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窿窿罅罅」中開源節流——從「牛肉乾」和人才計劃申請費上調,到打機場離境稅和所謂「邊境建設費」的主意,以至削除2500元學生津貼,都反映「財爺」絞盡腦汁以求「做靚盤數」。巨額財赤下,這樣做無可厚非,但還有更好的方法「破局」。香港未來不應迴避擴闊稅基,必須積極研究建立新的大額稅收來源,如此方能促進公共財政的健康。
過度依賴地價收益不健康
香港公共財政之脆弱,關鍵在於過分依賴土地銷售,將儲備增減繫於房地產市場周期。當市道蕭條,政府賣地收益必然下跌,容易造成大額赤字。這個短板許多有識之士都提示過,政府官員亦心知肚明,包括陳茂波本人昨天就重申「不再希望過分依賴地價收入」。但政府是否有確切有效的方法擺脫依賴呢?似乎很難說。
疫前庫房儲備曾逾萬億,因為「水浸」帶來的安全感,所以令許多人忽視香港公共財政的脆弱性。但一場始料未及的世紀疫情,一下子令儲備蒸發了不少,再加上疫後經濟復甦乏力,多種負面因素疊加,使政府陷入一個非常痛苦的財政調整過程。未來數年,即便我們安然渡過今次財赤難關,假如找不到強化香港公共財政基礎的路徑,難保有朝一日不會重蹈覆轍。
當陳茂波宣讀預算案時,新加坡國會也在辯論新財年政府財政政策,因為時間重疊,兩地自然又被人拿來比較。有當地議員說,新加坡和香港不同,須在國防、外交、能源安全、水資源等領域投放不少開支,這裏暗示管治新加坡比管治香港更難;他同時指出,新加坡財政政策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穩定籌集資金,以應對短期和長期挑戰。這番言論未必是在批評或嘲諷香港,卻清清楚楚指出新加坡確有過人之處。
查閱過往幾年的數據,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新加坡已告別之前3年的財赤,在2024年度錄得64億坡元(約371億港元)盈餘,甚至有條件向國民「派錢」,反觀,香港卻仍在財赤的泥沼中掙扎,被逼在多個領域進行緊縮。再看新加坡政府預估的2025年3大收入來源,分別是公司稅(326億坡元)、消費稅(217億坡元)、個人所得稅(202億坡元),當中消費稅是香港所無的。香港有沒有條件效法呢?
陳茂波在回應記者提問時,明確回應當局無意引入任何形式的商品及服務稅,或者消費稅,理由是考慮任何稅務政策,都要顧及本港在吸引投資和人才方面的競爭力,也要將對市民的影響減至最小。這些理據聽起來頗有說服力,但為甚麼開徵消費稅的新加坡,競爭力卻不下於香港?
長遠須研究擴闊稅基
當然,在目前經濟不景的情況下,香港短期內不適宜開徵消費稅,否則會進一步打擊消費零售市道。
但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將眼光放長遠些,現在就可以開展研究,爭取在未來經濟好轉時,擴闊稅基,主動調整公共財政結構,開拓更多開源之道,逐步擺脫對地價收入的高度依賴。這樣做,可能比零零碎碎地調整「牛肉乾」罰款、人才計劃申請費、削學生津貼、收緊2元乘車優惠之類的操作,來得更加到位和徹底,而且更有利於維持公共財政的長遠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