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重北輕成過去 打通醫網增效益

更新時間:03:00 2025-02-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24 HKT

  醫院管理局日前公布醫院聯網檢討及規劃安排,建議明年內將現有的港島東和港島西聯網合併。有關消息引起不少港島區的議員、居民,尤其是長者與長期病患者憂慮,擔心這是政府應對財赤的削支措施之一,透過合併聯網來縮減醫護人手和資源投放,結果令更多病人需要跨區、跨網求診。政府與醫管局已澄清「併網」計劃與財赤無關,亦不會因而「殺院」。那為甚麼要合併呢?這先要從醫院聯網的設立開始說起。
人口下跌 合併聯網善用資源
  醫管局於1990年成立,負責管理全港的公立醫院,91年再將其他接受政府資助的慈善團體醫院納入。局方很快就調動,將同區內多間醫院聯合營運管理,並作出適當的分工,對行政及資源運用、醫護人手調配、藥物及醫療儀器採購,以及讓病人在合理的時間和路程內取得最適切的服務都有很大幫助,慢慢發展成以聯網方式,管理同一區域的醫療設施和專為區內病人提供臨床服務。
  醫管局於2001年正式確立現有的7個醫院聯網,即港島東、港島西、九龍東、九龍中、九龍西,以及新界東和新界西,大致是按地理與人口劃分,每個聯網照顧約100萬人口,但市民在有需要時仍可跨網求診。因應新區發展和舊區重建而出現的人口變化,醫管局於2016年重組九龍中與九龍西聯網,以平衡兩者的人口,減少跨網求診問題。
  局方今次建議將港島東西聯網合併,主因也是人口變動。香港過去的發展「南重北輕」,主要的人口和經濟活動位於最南部的香港島,其次為九龍,北面新界區的人口和醫療需求都較少。但有關情況已在最近二、三十年出現根本變化,新界各區的房屋及交通基建迅速發展,吸引人口逐漸由南向北遷移。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都會區兩大規劃發展概念出台後,香港的「南重北輕」格局勢將扭轉。
  現時港島東西聯網的人口僅各有約60萬,未來更會跌至合共約100萬人,比新界東、西單一個聯網需照顧的人口更少。加上香港島本身就面積細小,交通方便,合併為同一醫院聯網,對病人接受普通科服務影響不大,但卻有助局方集中資源和人手,提供更優質的專科服務和開展新服務。
增建設施 人手配合惹關注
  針對於現正如火如荼施工的北部都會區,政府和醫管局已預定會在適當時候增設新界北聯網,包括會在牛潭尾興建一間全新的綜合醫教研急症醫院,作為將來新界北聯網的旗艦醫院,以更好地照顧北都的大量人口,減輕現有新界東西聯網的壓力。
  不過,也有人對於是否有必要在北都增建太多醫療衞生設施表示保留。除了擔心財政問題,是否有足夠醫護人手也需要考慮,會否到時起好了新醫院,增加了床位,但因醫生和護士不足而被逼長期丟空呢?最近啟德兒童醫院因醫護流失嚴重而被逼暫停部分專科服務,已落成多年的北大嶼山醫院至今未能全面投入運作,便是好例子。
  此外,隨着內地的公私營醫療水準不斷提高,並逐步向香港居民開放服務,近年有越來越多港人因性價比考慮而選擇到內地求診,服務範圍由過往的洗牙、整牙、醫美、驗身,到最近連睇專科以至做手術都有,並且不局限於深圳、廣州的一線醫院。在另一邊廂,亦有不少內地居民願意付出可能比內地高幾倍的價錢,專程來港打疫苗及接受不同的醫療服務,形成另類的跨區、跨境醫療需求。
  基於種種制度差異,香港與內地的醫療系統不可能像聯網般合併,但某程度的互聯互通,協作分工,對兩地病人的福祉都有好處,政府和醫管局應積極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