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文化交流團」深度探索 粵港澳藝文融合新機遇
發佈時間:11:00 2025-10-23 HKT
文化藝術充滿無限可能,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風潮正悄然湧動,隨著兩地合作的深入發展,慢慢打破地域與文化形態的邊界,為香港開拓無數藝文新機遇。由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Hong Kong Arts Administrators Association,下稱HKAAA)主辦的第二屆大灣區文化交流團——《藝文急轉「灣」》,於2025年10月9日至11日,一連三日帶領約40位來自香港大、中小型藝團深入走訪廣州與深圳,參觀多個重要文化場地、新興藝文空間及潮流熱點,發掘粵港澳大灣區內不斷湧現的新機遇與發展趨勢。今次交流團由資深藝術行政策略師鄺為立擔任策劃人,HKAAA董事會成員姚潤敏擔任團長,務求讓各藝團代表與大灣區代表深入交流,了解最新藝文動向與巡演機會,進一步鞏固灣區文化合作橋樑,開創粵港澳文化融合的嶄新篇章。
大灣區交流團啟航
交流團首站抵達廣州,上午參觀南方劇院,南方劇院自2024年改造後,由廣東南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轉型為多元化演出場地,團員們與南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鄧軍對話,探討香港藝團巡演的市場優勢及挑戰。隨後,團員前往綜合性表演藝術中心——廣州大劇院,並與劇院項目部深入交流,了解聯合製作及中小型藝團合作的可能性。晚上,交流團走訪「光芒Enlightening」音樂空間,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駐粵辦)的支持下,邀請逾30位廣佛地區政府文化部門代表、藝文機構及表演藝術團隊共聚一堂進行文化分享交流會,當天多位政府文化部門及藝文機構要員均有出席,包括星海音樂廳主任王冬雲、佛山大劇院的演出中心負責人葛曉敏、廣州天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熊震華等,與參加者們分享大灣區的藝術生態及機遇。
別過廣州,交流團轉赴深圳,參觀深圳濱海藝術中心及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濱海藝術中心由華僑城集團投資興建,團員與劇院高層交流,聚焦香港中小型藝團的巡演支持與市場機遇。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則以日本建築大師槇文彥的山海景觀設計聞名,經常舉辦小型演出與國際展覽,交流團深入了解其策展理念及蛇口文旅區的發展藍圖。同日參觀由曾經接運華僑的法國客輪改建而成的海上世界「明華輪」,現正上映沉浸式肢體劇《交易人生》。最後一日,交流團先後到訪萬象天地劇場、小逗號劇院、爪馬世界及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了解不同場地與香港藝團的合作機會、「新空間演藝」政策下內地新興演出場所,以及前海發展的前景及機遇。透過這三日的緊湊行程,參與的香港藝團得以深入了解大灣區的運行模式與市場需求,探索巡演與聯合製作的機會,建立跨區域人脈網絡。
大灣區的藝術生態
作為中國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焦點,粵港澳大灣區近年在政策支持與城市發展的推動下快速成長,迅速崛起為演藝市場的熱點。眾多內地劇場及劇團負責人均指出,大灣區內地城市市場的年輕化尤為顯著,主要觀眾群都是年輕女性,如華潤商業華南文化公司場館管理統籌楊昊倫表示,「根據內地(深圳)行業的資料,我們劇場的消費核心,還是青年女性,大概占比70%。」廣州的情況也大致相同,據天賜文化總經理熊震華指出,劇場的大部分觀眾都是20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這一群體追求解壓型的演出體驗,偏好音樂劇、脫口秀及沉浸式小劇場,特別是帶有搞笑或深度內容的作品。
此外,大灣區的劇場生態多元且高度商業化。內地不少劇院都是由文化公司或商業機構經營,一切的成本及收入都需要自負盈虧,因此強調市場化、產業化的運營,以「票房」收成為先。故在商業劇場的收支平衡壓力下,使得他們更青睞高票房IP或流量明星項目,不少劇院負責人在分享時均提到「流量」一字,如廣州大劇院演出中心總監張奕奇認為現今市場由粉絲流量主向,「如果說到市場的話,目前廣州跟國內的其他城市差不多,都是由粉絲流量去主導。」知名喜劇演員詹瑞文也在分享晚會中提到,「劇團真是要有明星的,一定是走粉絲經濟的。」
香港藝團優勢
那麼在廣深文化藝術急速發展的時勢下,香港藝術團體有什麼獨特優勢吸引內地劇院合作?作為至今仍使用粵語的地區,香港藝團擁有天然獨特優勢,詹瑞文認為粵語文化在大灣區具有獨特吸引力,特別是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因此可利用粵語文化優勢,並融入大灣區特色,推出粵語話劇、音樂劇或文化交流項目,「粵語這部分對廣東人來說是有優勢的,大家很喜歡、很需要粵語,尤其是文化粵語的斷層,現在的小朋友不懂粵語,所以他很渴望有多些粵語氛圍的表演出現。」
招商文化演藝互聯總監張顯靜分析深圳文化藝術發展時,提到現今藝術人才短缺,專業幕後人員匱乏,多靠實務學習,影響效率;且藝術教育不足,重視培訓收費而非免費藝術教育,難以培養長期觀眾,香港情況正正相反,有大量藝術人才,但卻較少「用武之地」,「內地不是說沒有人才,只是他們很多都到北京到上海去發展,而不選擇留在深圳,導致深圳的人才非常稀缺。尤其是在國內很少去培養專業的幕後人員,大家都是從工作中、錯誤中去學習。」
兩地合作方向
香港藝團要與大灣區劇場合作,可採取多種策略。首先,針對年輕女性觀眾的需求,創作融入粵語元素的音樂劇、脫口秀或沉浸式話劇,結合搞笑並帶有深度的內容。其次,與灣區劇場合作時,可選擇場租或票房分成模式,並提前半年至一年提交項目計畫與票房預估,與劇場共同評估可行性。再者,內地現今有不少藝術平台或藝術節,能為中小型藝團提供孵化資金與巡演機會,香港藝團可積極參與,爭取曝光與資源。此外,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等新媒體推廣,能快速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注意。隨著時間發展,大灣區的藝術生態將進一步成熟,香港藝團若能抓住當前機遇,必能在這一文化高地大放異彩。在這一波粵港澳藝文融合浪潮中,HKAAA無疑扮演著關鍵的推手角色,持續推動香港文化界開拓大灣區新天地,為本地藝團注入源源不絕的發展動能與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