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tomy of Time》永續之藝術 凝視時間的綠洲

更新時間:12:00 2025-10-16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10-16 HKT

在中環政經心臟地帶中,超甲級商廈The Henderson以其獨特的曲線造型,成為一道令人矚目的風景。近日,這座由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地標,迎來了一件藝術裝置——英意雙籍藝術家Petroc Sesti為大廈度身創作的《Anatomy of Time》。這件雕塑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市民與遊客的目光,為香港的城市景觀增添了一處令人流連的風景。
  
這件高達三米的雕塑作品座落於The Henderson地下,是藝術家歷來規模最大的創作。在一個通透的玻璃容器中,近四噸重的矽膠與油類液體永恆地旋轉、湧動,幻化出瞬息萬變的漩渦形態。Petroc為「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塑造出一個可觀、可感的視覺形體。更為巧妙的是,雕塑與周邊環境相互輝映。它通透的視覺特質,將鄰近花園的綠意、都市的流光與自身液體的律動交織一起,在核心商業區構築出一個既夢幻又真實的微觀自然場域。它讓藝術不再是美術館中的朝聖,而是融入生活日常,為都市人提供了一處可以駐足凝神、進行「視覺冥想」的精神綠洲。

《Anatomy of Time》打破了多重界限:科學與藝術、自然與都市、夢幻與現實。在The Henderson這座現代化的建築裏,《Anatomy of Time》演繹了如何在商業效率至上的環境中,為人的心靈保留一片可以沉思、感受和連接彼此的淨土。

文:劉國業、龍芷莹

《Anatomy of Time》 在玻璃宇宙中 生成一朵時間的漩渦

凝視《Anatomy of Time》幻化出永不停止又瞬息萬變的漩渦形態,這湧動令人聯想到朱熹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眼前的漩渦彷彿擁有自己的生命,它如此自然、「毫不費力」地永恆流轉,恍若一個自成的微觀宇宙。然而,這宛若天成的景象,其「源頭活水」卻是根植於藝術家團隊大量的研究、精確的計算與無數次的嘗試。每一道看似隨機的渦流,其生成與消逝都遵循着嚴謹的科學計算。正是這種「刻意為之」,才最終成就了極致的「不露痕跡」。

Petroc為「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塑造出一個可觀、可感的視覺形體,讓觀賞者得以窺見時間流逝的痕跡。在這個過程,藝術家運用科學的智慧,去解讀並重現自然界的法則——永恆的流動與變化,才構成了時間與生命的本質。The Henderson大樓層層遞進的弧形結構,模仿洋紫荊花蕾含苞待放的狀態,而《Anatomy of Time》則讓漩渦從深處湧向水面,舒展、變幻,宛如一朵洋紫荊花蕾在水中綻放。看見的每一個瞬間、每一次「綻放」都是絕無僅有,象徵着時間的無常與生命的稍縱即逝。

為匆忙生活預約一秒浪漫

《Anatomy of Time》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自身的動態美感,更在於它與周邊環境產生的多層次互動。藝術家透過材質的選擇,讓通透的玻璃容器成為連接內外空間的媒介——對面遮打花園的葱鬱綠意與馬路旁邊的婆娑樹影,自然地滲透進來。一位遊人說:「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後面的樹,有一種城市森林的感覺。而且就好像把海底世界搬到現實中,打破了現實與夢幻的界限。」這種精心設計的視覺交融,消解了人造環境與自然景觀之間的界限,在城市構築出一個微觀的自然場域。

一位上班族說,凝視着裝置中永不停止的漩渦,彷彿進入了一場「視覺冥想」,讓他在快節奏的工作間隙找到難得的寧靜。另一位租戶說:「上班從一樓天橋望下去,總會停下一兩秒看看。客戶來訪也會留意,多了一些話題性。」 

《Anatomy of Time》為原本千篇一律的都市景觀注入生機,也成了連接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媒介。行人能在片刻的駐足中,感受時間流動的美學與自然撫慰人心的力量,這亦正是作品希望留給這個時代最珍貴的禮物——在瞬息萬變的都市生活中,學會在流動中尋找永恆,在變化中體會寧靜。

文:龍芷莹 圖:劉駿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