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同學會 從聲音出發 解構歌曲|流水帳
發佈時間:21:35 2025-09-18 HKT
2024年正值《梁祝的繼承者們》十周年,「非常林奕華」開啟了「梁祝的一年」,展開多個衍生節目,例如去年的《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番外篇《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從台中的戲劇工作坊,到香港的講述展演;現在又辦《梁祝聲音節》,既是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十周年誌慶藝術節節目之一,也彷彿為10月開演的《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熱身。
聲音節多場節目,把劇中多首歌曲,好像《圍裙》、《十八相送(一)》、《自畫像》等等,重新延伸與拆解。到底是Lecture Performance、Exhibition Performance、大師班、工作坊,還是一場實驗?他們似乎想跨越那些標籤和定位,一切從聲音開始,大家邊唱邊學。「這絕對不是三天音樂劇訓練營!」策展人張國穎笑說,這個節是「I人」(內向的人)的活動,內省、向內探索,是一個關於關係的旅程,「包括怎樣認識自己的身體,以至身體與空間的關係。」還有大合唱?「I人」真的適合參加?她又笑了,「我保證,那是一個安全的環境,一定會照顧好你的自尊心,不會令你尷尬。」
教唱歌作為一種表演
張國穎是十年前《梁祝的繼承者們》原班人馬之一,那次演出,促成她跟林奕華首次合作,坦言做到「Bucket List」的事情,「他是一個懂得發掘演員不同特質的導演,觀察力強,也很敏感,把你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甚至陰暗面,展示出來,成了一首歌,或角色的情緒。演員把自己真實一面拿出來,不是要扮演角色。」十年過去,她已是經驗豐富的表演者,也是歌唱老師,林奕華看中這一點,邀她為聲音節策展、做主持,把教唱歌的經驗,以「梁祝」為背景,跟大家分享。
「教唱歌就是一個很好的表演。歌唱是學問,關乎聲音從哪裏來,怎樣產生結構性變化,讓人更認識自己。」他說,歌唱老師很快就能作出提示,引導學生怎樣接觸自己的聲音,「既是人生哲理,也是醫學常識,很有啟發性。」現在坊間有很多音樂課,多強調技巧訓練與速成,較少培育賞析能力,「現在大家有機會走進『廚房』,原材料就放在面前,看看你有甚麼感受?」他形容張國穎就像一個「指揮」,跟觀眾直接建立關係。二人將與多位表演者嘉賓,向參加者道來不同歌曲的幕後故事,「像同學會,也是熱身、回顧、敘舊,甚至戲劇構作。」
至於10月上演的《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是《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的延續,林奕華索性另改一個名字,以劇中一句台詞命名,他透露將有一些新歌,可能是他寫了歌詞,然後交給AI作曲。是「梁祝的一年」壓軸好戲?「是轉化吧!」
《梁祝聲音節》
日期:9月12日至14日、19日至21日
地點:香港藝術發展局展藝館
網頁:www.eldt.org/thesoundofartschoolmusical
文:黃子翔 圖:非常林奕華、黃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