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致敬女性藝術家傑作 上世紀50年代至今環境藝術裝置
發佈時間:11:00 2025-09-18 HKT

環境藝術源於1950年至60年代的藝術浪潮,普遍運用非常規材料和技術,融合藝術及設計,使作品跳出畫框和傳統美術館的限制。當中不少作品是出於女性藝術家之手,惟過去藝術史只關注男性藝術家,M+遂呈獻特別展覽「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將展出1950年代至今12位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包括3件全新委約裝置,於9月20日至明年1月18日在M+西展廳舉行,部分作品亦會在地下大堂、焦點空間及中庭展出。
重現9件歷史作品
美國籍藝術家亞歷山德拉.卡蘇巴創作的《光譜通道》,以相連的尼龍結構組成,每個空間都由對應彩虹顔色的霓虹燈照亮,配上管弦樂組曲《行星》的樂章,象徵從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人生旅程。美國籍藝術家朱迪.芝加哥的《羽毛室》,顛覆由男性主導、以堅硬材質為基礎的雕塑傳統,運用300磅「零殘忍」羽毛填滿白色房間,讓觀眾融入與世隔絕且無邊無際的氛圍之中。
阿根廷/法國籍藝術家莉亞.盧布林的《穿透/排出(來自〈隧道底河流〉)》,以透明隧道內佈滿象徵排卵與懷孕的透明PVC球,邀請觀眾以象徵方式重返母親子宮,與之對應的作品《移動的陽具》則具男性意味。巴西籍藝術家莉吉亞.克拉克的《房子即身體:穿透、排卵、孕育、排出》,則以多個幽暗空間,讓觀眾重新經歷人類生產分娩的觸覺與視覺,感受過程中的壓迫、失衡。
全新3件委約裝置
三件全新委約作品包括泰國籍藝術家碧娜里.桑比塔的《房屋在崩塌》,由數千個泰國 khid枕頭構成,觀眾在其中拆解與重構空間,藉此顯示個人的行動即使微小,都能改變周遭環境。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的《無限回憶》則在焦點空間展出,其標誌性的紅線裝置交織整個空間,包圍三件高聳的紅色長裙,象徵女性身體及其所承載的無法抹去的記憶與經歷。南韓籍藝術家金守子的《呼吸》則橫跨博物館二樓中庭,以半透明的繞射膠片包裹窗戶與天窗,將建築轉化為虹彩流動的景觀。
觀眾將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與感覺、材料、聲音和物件進行互動,親身探索作品創作特有的形式和意念。開幕當天,委約藝術家們將會到場進行「藝術家座談會」,深入探討各自的理念與實踐方式,並分享她們如何透過互動形式與觀眾建立連結。
《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 日期:2025年9月20日至2026年1月18日
- 地點: M+博物館(西展廳、地下大堂、焦點空間及中庭)
資料及圖片來源:慕尼黑藝術之家、藝術家、西九文化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