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橋:從果欄大叔到西九未來 雙城青年交流互動 研創新提案倡議

更新時間:12:00 2025-08-28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08-28 HKT

油麻地果欄裏,一位大叔坦然道:「我沒文化,我去甚麼文化區!?」這句平淡之言,猶如一粒種子,落入幾名京港青年的心中,悄然生根,發芽成對文化未來的深刻
想像。

這群來自香港與北京的學生,今夏參與由太古地產與西九文化區合辦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走進街市、訪談市民,於市井聲中聽見真實。果欄大叔一語,輕巧卻沉重,揭開了文化區與常民生活之間那道無形的溝壑,激發他們思考:「文化區為誰而存在?」

從香港本地實踐到北京故宮百年殿宇間的總結分享,這群青年以西九文化區為鏡,映照「青年眼中的文化區未來」。他們提出:文化區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應是培育人才的土壤、點亮新星的舞台,並且必須成為眾人共有的樂土——讓人們在此不僅欣賞藝術、感受歷史,更可從容生活,找到歸屬。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亦為「大叔之言」動容,坦言此言叩問根本:文化區如何真正與社區連結?如何讓每個「自認無文化」的人,都願意走進來,擁抱一場屬於自己的文化體驗?

這趟雙城對話,始於平民一句話,終於年輕人一片願景。

雙城青年交流互動 研創新提案倡議:西九文化區藝術融入生活

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辦、太古地產贊助、教育燃新設計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今年第四屆。16位分別來自北京和香港的大學生,選擇在暑假走出課室,去到不同藝術文化機構探索這個產業的運作。歷經七星期全方位學習,他們在上周二踏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建福宮,在乾隆皇帝曾經讀書習字的敬勝齋,對文化區的未來發表創新提案。

成為居民生活場景

「我沒有文化,我去甚麼文化區。」這句油麻地大叔的話,深深烙印在陳澤童、黃陳佳、瞿申迪和戴友毅這組同學的心中。他們在學習觀察的過程發現,太古地產會因應各個城市的文化特性設計項目,深圳南頭古城也有居民自發的社區營造案例,文化區不一定遙不可及,可以走進大家日常生活。

因此,他們提出舉辦結合社區特色的藝術活動,首先讓居民認識西九,產生興趣後再到訪西九,離開後向身邊的人介紹西九,從而讓這個立足香港的文化區成為居民的生活場景之一。

讓年輕藝術家被看見

另一組學生修讀的科目都與藝術文化相關,他們關心年輕藝術家的發展。梁晴佳、劉三揚、黃沛希和林偉澤指出,年輕藝術家要被國際看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西九文化區正好可以利用其國際影響力,為他們提供被看見的機會。4人提出建立一個虛擬的藝術交流平台,訪客在西九散步的時候可於角落發現二維碼盒子,繼而於網站欣賞到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也豐富遊人體驗。

傳統與潮流創意俱備

吳小丫、陳梓溪、姚一默和吳天瑜希望增加遊客停留在西九文化區的時間,有更深度的體驗才能讓人們記住這個地方。所以他們設計了「五行五感」參觀路線,以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文化為路線名字,每條路線對應不同的感官體驗,供遊人探索與環境互動的趣味,例如在「水」線設「冰水Shower」裝置,邀請大家一起玩水。

楊迦甯、饒家毓、丘子宇和段章嘉怡發揮創意設計出一隻名為「小K」的貓貓吉祥物,將西九文化區的特色化成小K的造型和性格:喜歡藝術、有一顆包容的心,並透過小K與觀眾的互動去強化西九整體品牌形象。

改變文化定義謬誤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他欣賞學生們洞察問題的能力,像現在很多人來故宮都是「打卡旅遊」,沒有真正去欣賞文物,沒有在旅行的過程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他指,提出拉近基層與文化區的同學說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大家很多時候都把文化看高了,每個身上都一定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進博物館就不是文化人,我們要改變這種認識,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所有的文化都是每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整體。」

文化產業 港新發展方向

油麻地大叔一句不經意的說話,在大家中心激起水花。香港故宮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指,地方營造(Placemaking)是很重要的理念,如何讓建築去連結社區,當地居民也從中找到意義,從前參與舊區重建的討論時,大家都認為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要去思考。

吳志華憶述,當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選定Norman Foster《城市中的公園》作為發展方案,方案其中一個特色是重視遊人在街道上有良好的消閒體驗,並將附近的社區連繫在一起。他坦言,西九落成後有很多事情需要努力實踐,包括做好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工作,除了服務香港市民以外,也要服務來自大灣區、亞洲等不同地方的遊客,如何在每個優先事項取得平衡,以至真正融合社區,是很好的思考。

他表示,很高興看見北京和香港的年輕人對文化藝術有濃厚興趣,他們的點子和眼光都能夠為業界帶來衝擊,這也是計劃重要的地方。今年計劃以「青年眼中的文化區未來」作為主題,吳志華認為定得很好,讓西九文化區思考如何再向前推進,此外適逢現時全球經濟轉型,文化產業會否也可能是香港新的發展方向,值得探討。

採訪:蕭咏詩 協力:劉國業 圖:西九文化區及太古地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