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程淑儀─WESTK留聲機│從《大狀王》到「廣東摩登」見證嶺南文化巨大影響力

更新時間:19:14 2025-07-17 HKT
發佈時間:09:00 2025-07-21 HKT

我剛於上周五為《大狀王》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巡演揭幕,這部由西九文化區委約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大受歡迎,每場演出均掌聲雷動,好評如潮,引證了香港乃至嶺南文化在這兩個文化之都均甚具吸引力。除了《大狀王》這部以廣東家傳戶曉的狀師方唐鏡為背景的創作外,正在M+展出的特別展覽「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是以嶺南視覺文化發展為主題的展覽,同樣是彰顯香港和廣東文化藝術影響力的佐證。
我們常說西九文化區糅合「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這是不爭事實,但並不代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只有「古」和「中」,而M+則只有「今」和「外」的內容。事實上,兩間博物館都肩負着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使命。M+是亞洲頂尖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收藏、展示和詮釋20及21世紀視覺文化和藝術,館藏收納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無論是質或量在世界上均數一數二。今次由M+策展的「廣東摩登」(Canton Modern)展覽,不僅展現了20世紀廣東藝術的豐富多元和獨特性,亦重新審視其在全球現代主義中的角色。展覽展出來自M+以及其他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逾200件作品,涵蓋國畫、油畫、木刻、攝影、畫報等媒介,不少為首度公開展出,讓觀眾發掘這段植根本土又與全球呼應的藝術歷程。

「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 至1970年代」展覽現場,2025年。 (圖:由M+提供/梁譽聰攝)
「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 至1970年代」展覽現場,2025年。 (圖:由M+提供/梁譽聰攝)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百多年來都是連接世界的窗口。20世紀初,廣東藝術家突破傳統繪畫界限,題材和手法越見豐富多元,逐漸脫離了19世紀含蓄的文人書畫傳統,轉而關注人民的日常生活、勞動和娛樂,以及戰爭與災難,風格創新寫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部分廣東藝術家在內地參與國家建設,部分則移居香港繼續創作,形成了大規模的文化流動,廣東現代主義因而塑造了香港的獨特文化身分。
我印象最深刻的展覽作品之一,是著名廣東藝術家、嶺南畫派核心人物之一的高劍父於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名作《雨中飛行》。此畫乍看與其他古典山水畫無異,其實在畫中隱含西方繪畫用以描繪立體空間的單點透視技巧,還有一隊現代雙翼飛機,盡顯其現代性。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很多都是在上世紀從廣東移居香港,因此香港與廣東擁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蘊,加上兩地藝術家的交流互動,孕育出「廣東摩登」這一獨特的視覺文化風貌。今次M+以其植根香港、聯通國際的策展視野,串連中國南方城市的歷史記憶與當代想像,吸引眾多來自本地、內地及世界各地的觀眾,廣受好評,凸顯我們如何利用M+這個國際平台,向全球旅客展示廣東現代主義的藝術姿彩和嶺南文化的魅力。

文:馮程淑儀   圖:由M+提供/梁譽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