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游牧民族:巴瑤族的故事│馮敏如

更新時間:09:00 2025-05-12 HKT
發佈時間:09:00 2025-05-12 HKT

今年的復活節,我有幸前往馬來西亞沙巴的仙本那,拍攝居住在海上的巴瑤族。巴瑤族是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海域的海上游牧民族,宛如海上的吉卜賽人。早在15世紀,他們已在大海上生活,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四海為家。雖然巴瑤族有多個分支,但近代由於菲律賓內戰等因素,導致了難民潮,他們的足跡遍布菲律賓、汶萊、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地。
由於世世代代居住於海上,巴瑤族人多數無國籍,缺乏身份證明,教育水平亦相對低下。他們對時間的概念模糊,當問及年齡時,他們往往無法告訴你自己的出生日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齡,這使他們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不少人稱這群人為「菲律賓的巴瑤族」,但事實上,他們的分布相當廣泛,並不僅限於菲律賓。
據了解,原本居住在仙本那附近海域的巴瑤族約有十個不同族群,但因為地方發展、海洋保護和政治因素,現在僅剩五個聚居地。這個族群正在逐步減少,部分因搬遷或被逼遷拆,而移居到其他族群的聚居地,但他們通常難以融入。作為外來者,他們無法在其他族群的海域建立棚屋,只能居住在船上。

拍攝於巴瑤族的居所,大海就是小朋友的遊繅場。 (圖片提供:馮敏如)
拍攝於巴瑤族的居所,大海就是小朋友的遊繅場。 (圖片提供:馮敏如)
成人則在外打魚或在棚屋內做家務。使用哈蘇X2D中片幅相機,配合35-75變焦鏡頭拍攝。 (圖片提供:馮敏如)
成人則在外打魚或在棚屋內做家務。使用哈蘇X2D中片幅相機,配合35-75變焦鏡頭拍攝。 (圖片提供:馮敏如)

巴瑤族的生活條件十分有限,他們以捕魚為生,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捕撈,將漁獲賣出或自用,勉強維持生計。今次的拍攝過程,我們每天需從仙本那的碼頭乘船出發,經過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旅程,才能到達他們的聚居地,我們也購買了白米、乾糧及日用品,派發給當地居民。他們的居所看似大澳棚屋,但簡陋得多,木條支撐着搭建在珊瑚礁上的房屋。幸運的是,當地並不常有颱風,讓他們的居住環境相對穩定。
在拍攝過程中,我被巴瑤族人的堅韌和樂觀深深打動。儘管面對許多挑戰,但他們仍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樂觀面對未來。這次經歷讓我更加理解這個獨特族群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也讓我意識到保護這些海上游牧民族的重要性。隨着這個族群逐步減少,甚至有可能完全消失,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關注和支持,讓巴瑤族的文化得以傳承。

馮敏如(Alex Fung)-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攝影沙龍世界十傑。
馮敏如(Alex Fung)-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攝影沙龍世界十傑。

文、圖:馮敏如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