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背景減區內溝通差異 香港劇團搭建大灣區共同藝術語言
發佈時間:15:00 2024-02-02
戲劇表演重視肢體、語言、舞台效果以及演員與觀眾現場交流等多項藝術元素,創作主題往往跟生活現象及城市脈搏緊扣,可謂最容易反映當地文化的藝術形式。隨着大灣區內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18年起著力支持本地藝團前往灣區演出,期望將香港獨特的作品介紹給當地觀眾。以往不少本地劇團曾擔心作品會因兩地文化差異而影響票房,但隨着交流機會日漸增加,才發現當中的文化差異沒有想像中般巨大,令他們能夠更有信心將不同形式的作品帶到灣區演出,發展區內的藝術語言,滋養文化氣息。
粵文化同根同源 靠作品促進深港融合
音樂劇團「演戲家族」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糅合西方藝術形式和本地粵語文化。劇團自2008年起已開始前往珠三角城市演出,近年也陸續到大灣區多個城市巡演多齣粵語音樂劇。行政總監姚潤敏(Mandy)提到,「演戲家族」在灣區演出經驗豐富,而且區內語言和生活文化同根同源,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文化差異,所以他們的巡演作品亦得到不少正面評價。基於共同的文化底蘊,她認為灣區內有一班非常具潛力的觀眾群。
Mandy又提到,「演戲家族」的音樂劇本來就是年輕和有活力的舞台作品。在創作上,劇團重視文學性和人性價值的探討,特別是家庭和人際關係,表達的主題往往是香港人、廣東人、以至整個嶺南文化地區都容易產生共鳴的議題。多年來,灣區觀眾對劇團的演出反應熱烈,也對香港製作情有獨鍾,讓粵語音樂劇成為區內特別的藝術形式。
然而,在大灣區眾多城市中,深圳則較為特別。Mandy提到,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普通話是當地較通用的語言,而且觀眾來自五湖四海,港深兩地的文化確實存在差異。不過,她認為推廣藝術要知己知彼,所以「演戲家族」嘗試與深圳藝團有更多深度合作,將香港受歡迎的作品改編為普通話版,並由兩地劇團聯合演出。她希望通過合作,讓兩地創作人員有更多互相了解和磨合的機會,從而孕育出新作品。Mandy認為,只有通過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作品,才會貼近當地人口味,而透過作品進行的交往,才能真正做到兩地文化交流和融合。
灣區觀眾主動交流 藝術修為逐漸提高
另一本地劇團「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以精準破格的舞台美學及獨特的形體風格見稱。近年劇團也逐漸將粵語戲劇帶入大灣區和其他內地城市。劇團藝術總監鄧樹榮認為要培養內地觀眾對文藝作品的興趣,第一步是要多前往當地表演,增加觀眾對劇團和作品風格的認識,例如去年劇團曾將《喂……他不在》帶到佛山和深圳巡演。劇中通過手機延伸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議題,容易引發觀眾聯想和產生共鳴。他提到在當地進行分享會時,灣區觀眾都很主動、樂於表達與劇團交流。他們對劇團獨特的表現形式感到新奇,亦對簡約化和劇場化等藝術理念提出不少問題與他討論。
鄧樹榮認為大灣區的觀眾群較有流動性,故難以被定型。他觀察到香港與灣區觀眾比較顯著的分別在於欣賞文藝作品的方式和態度。對於有藝術背景的觀眾,他們會追求舞台藝術背後的意義,例如會在演後座談會探討簡約美學和形體劇場的內容,並試圖對劇中的藝術語言找出一個確切的答案。相反,上海、北京和香港的觀眾則較了解藝術語言是多元的。
鄧樹榮認為大多數的灣區觀眾都很主動,並樂於進行個人化的交流。他未來會繼續將更多具藝術性的作品帶入灣區,開拓當地觀眾的視野,也會嘗試與內地藝術家合作,創造同台演出的機會,尋求新的化學作用。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