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 18世紀美顔術 粉彩:從米勒到魯東|夢遊世界

更新時間:00:13 2023-05-20
發佈時間:00:13 2023-05-20

今時今日的人們,拍照時常用「美顔」軟件,按鍵幾下,瞬間上妝,唇紅齒白,再上傳社交媒體呃Like,好不歡喜。而時光倒回數百年前,彼時愛美的男女,同樣有他們的「美顔」妙方。

正在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The Musée d'Orsay)展出的《粉彩:從米勒到魯東》(《Pastels:From Millet to Redon》),專注探討「粉彩」(Pastel)這一繪畫風格,如何從18世紀發展至今的數百年間,以其靈動、豐富、如夢似幻的呈現效果,吸引眾多畫家與觀者,樂此不疲參與其中。

今次在奧賽美術館展出的粉彩畫作聯展,不論參展畫家人數或500餘件展品總量,都堪稱近年之最。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馬奈(Édouard Manet)、德加(Edgar Degas)、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魯東(Odilon Redon)等等,星光熠熠,雖説所屬流派不同,但都鍾情粉彩,各自留下風格鮮明、色彩鮮亮的作品。粉彩畫在18世紀的法國甚至歐洲盛行一時,曾有當時的藝評人記錄羅浮宮内展覽景況,聲稱「每位藝術家都手持粉彩畫筆」,頗讓讀者印象深刻。

粉彩之所以在18世紀流行開來,一方面在於粉彩較之油彩價格更低、更輕便,也易於使用及保存,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粉彩畫作的獨特視覺效果。顧名思義,粉彩以「粉」為質地,呈現出的色彩效果柔和明亮,每每予人賞心悅目之感。彼時,法國藝壇洛可可風格盛行,不論繪畫、音樂或文學,皆推重華麗、輕盈、飄渺如夢幻般的觀感,如是,正契合了粉彩畫的特色與氣質。肖像畫家尤其常用粉彩棒描畫人物的面部,畫中柔嫩的肌膚、優美的面部綫條,尤其獲得女性贊助人的追捧與青睞。因此,即使某些古板嚴肅的油畫家認為粉彩畫不過是「女性的消遣」,也完全不曾動搖這一創作媒介在當時的地位。

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女人的錢,最好賺。」回看300年前,亦同此理。

圖:奧賽美術館

文:李夢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