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春節|故宮博物館10件精品窺清朝皇宮春節排場 茶宴慰群臣 擺設講意頭
發佈時間:18:51 2023-01-31 HKT

對於華夏歷代皇朝,最常被電視劇或小說挪用作歷史背景改編的,莫過於清朝,大家對由1644年至1911年共200多年間,居住於紫禁城內的10位皇帝與一眾皇后妃子的生活,例如他們日常吃甚麼?穿着有多講究?如何慶祝新春節日?等,都感到極大的興趣。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各項展品中,便有不少關於紫禁城新春相關的展品,展現了春節期間宮內過節的排場,包括各種吉祥意頭擺設、敬天事神禮儀、獨特的三清茶宴,以及遊園觀戲等習俗,當中尤其乾隆年代的展品最多,可以一窺當時宮內的春節熱鬧氣氛。


精選10件清朝皇宮春節擺設展品
1)乾隆款三陽開泰山子
屬於清乾隆(1736 ‒1795年)年間的金星玻璃及黃楊木擺設, 三羊寓意「三陽開泰」,意頭十足。
2)歲朝圖掛屏
清乾隆38至60年間的銅胎掐絲琺瑯、紫檀木春節擺設,當中有花瓶圖案,諧音「平安」。
3)歲朝圖插屏
清乾隆年間的鏡面玻璃彩繪、紫檀木擺設, 插屏屬於春節陳設,鏡子上方繪有5個長方形的彩勝,看來像是「利是封」,卻是懸掛的彩旗,是滿族的傳統特色,彩旗上則寫有「物阜民安」等祝詞吉語,喻意物產富饒、人民安康。
4)大吉葫蘆掛屏兩件
清乾隆的春節擺設,以金、青金石、綠松石、玉、紅寶石及珊瑚製作。 葫蘆有長壽、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帶「大吉」兩字的葫蘆形飾物在紫禁城的生活、禮儀和宗教空間裏都可以見到,常用來裝飾牆面、門楣、屏風等處。乾隆帝特別鍾愛大吉葫蘆,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就下令製作了62件大吉葫蘆,用來歡度春節。
5)太平有象一對
清乾隆或之前,屬銅胎掐絲琺瑯擺設。清代帝后多信奉藏傳佛教、薩滿教和道教,新春期間會舉行各種敬天事神儀式,如正月初八乾隆帝會親往紫禁城內、外9處宗教場所舉行祭祀儀式,正月初三則會往乾寧宮舉行薩滿祭神等,此象馱寶瓶,諧音寓意「太平有象」,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對象被安放在紫禁城內的道教場所欽安殿中,寓意為天下太平祈福。
6)乾隆帝御題三清茶詩如意紋蓋碗
祭神以外,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君臣關係的和諧也極為重要,因此自乾隆十年(1745年)起,乾隆帝每年正月都會挑選吉日,在重華宮舉辦三清茶宴,賞賜翰林詞臣入宴飲茶,君臣聯句唱和,示以恩寵。這個乾隆帝御題三清茶詩如意紋蓋碗,為剔紅朱漆器,是乾隆帝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46‒1780年)間使用的碗具。
7)乾隆帝御題開光人物煮茶圖壺
乾隆帝於三清茶宴中曾使用過的粉彩瓷茶壺。
8)花卉紋火鍋
戲曲活動是清代宮廷儀典與娛樂的重要部分,每逢節日和喜慶活動都少不了戲曲表演。在紫禁城的漱芳齋後殿「金昭玉粹」內有亭式小戲臺,名曰「風雅存」,逢聖壽節及重要年節,乾隆帝常會陪同皇太后在此進膳與觀戲。正月北方寒冷,火鍋正是宮中不可或缺的冬季菜肴,有說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之中,乾隆帝共吃了200多頓火鍋,此火鍋以銅為胎,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加以掐絲琺瑯做裝飾,既實用又美觀。
9)乾隆款飛龍紋宴盒
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的剔紅漆器宴盒, 此盒專爲皇帝準備,在看戲曲時擺在宴桌上,用來盛放餃子。
10)龍首奶茶壺
觀戲怎能缺少伴茶?飲用奶茶被清帝視為國俗,在清宫筵席中佔有重要地位,奶茶的做法是先將茶磚搗碎,注水燒開後加入牛奶與鹽,待煮沸時不斷攪拌茶湯,直至茶乳交融,再濾去茶葉即成。這種飾有龍首的銀壺,多用於盛放奶茶。
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