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正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討論兒童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要回歸到家庭。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風格是從母嬰關係開始確立的。 從一個人在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依戀關係,就可以看出他人際關係的基礎。
兒童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依戀關係與人際關係的聯繫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提出的。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境實驗(也叫依戀關係實驗)”,讓嬰兒和母親待在一個陌生的房間裏,房間裏有一個陌生人,還有很多玩具可以讓孩子玩。 實驗過程中,母親會離開房間,從母親離開後和回來後孩子的反應,可以看出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
愛因斯沃斯從嬰兒和母親的研究中界定了親子關係的3種基本類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衝突型,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並建立人際關係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母親在房間裏時,孩子會開心地玩耍,主動探究周圍的世界,遇到困難時會回到母親身邊尋求安慰; 當母親離開房間時,孩子會表現出分離焦慮,可能會緊張,也可能會哭,但是很容易被陌生人安撫; 當母親返回房間時,孩子會主動尋求母親的安慰,並且能通過母親的安撫很快平靜下來,然後繼續開心地玩耍,探究周圍的環境。
焦慮—衝突型依戀的孩子在母親還沒有離開房間的時候就開始焦慮,會一直擔心母親離開,因而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地玩耍,也不能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 當母親離開後,孩子會更加不安,會哭鬧,陌生人很難安撫; 當母親回來時,孩子的行為又表現得很衝突,一方面會跑到母親面前想要親近母親,另一方面又對母親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或者哭鬧加重,或者尖叫、踢打,拒絕母親的安撫。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與母親沒有很好的依戀關係,當母親在房間裏時,孩子遇到困難不會向母親尋求幫助,而且經常會有憤怒的情緒; 母親離開房間時,孩子也不會哭泣,對陌生人的反應是不在意; 母親返回房間時,孩子不會高興,甚至還會逃避母親。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在人際交往中也能夠快樂和自信地去和朋友們相處; 焦慮—衝突型孩子的母親往往不能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很難擁有自信,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跟母親之間沒有建立很好的依戀關係,長大後也很難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