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增生命科學認知 內地香港對人材需求熱切

疫情下,生物科技的需求不斷上升,香港科技園內便有超過五十家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有指愈來愈多公司投資生物科技業;同時外資進軍香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包括非生物科技專業職位。有意入行的年輕人可先在企業實習,體驗業內人士的工作。由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開辦的「生命科學夏季實習計畫」,讓學員可在香港或上海的生物科技公司實習,更有機會接觸業內精英及高層管理人員,了解業內前景,並擴展人際網絡。 

疫情下,藥物、疫苗及檢測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比起從前我們對此毫不認識,現在每人也是「疫下專家」。香港生命科學青年會執行總監黃槿(Ken)認為,疫情使大眾留意生物科技,愈來愈關注該科技對人們的影響。在這疫下新常態生活的年輕一代,如何能把握機遇,化「疫」為機?

生命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顧名思義,生命科學與生物、性命相關,其中一家開辦生物科技課程的本地院校香港科技大學回覆指:「生物科技是以生物系統所創造的技術去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問題。簡單來說,生物科技其實都是基於我們把一些細胞裏的DNA改良,而這個程序就稱之為生物工程。」 

生物科技行業發展日趨蓬勃,亦早已成為香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香港科技園內有超過五十家生物科技初創公司,為修讀生物科技課程的畢業生造就了不少工作職位和創業良機。科大表示,港交所自2018年推行上市改革,制定了「第十八A章生物科技公司」,容許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現時已共六十七家醫療健康公司上市。 Ken又表示,雖然跟歐美國家相比,香港在生物科技發展上仍未成熟,但河套區卻是一大機遇,他更曾聽聞有藥廠有意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假如愈來愈多內地企業、外資企業及本地初創在香港發展生物科技,不單對生物科技相關專才有利,他們更能提供不同的工種。」

閱讀全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