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系偏現實 文科生漸稀有

當經濟增長時,人們通常更願意承擔風險。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在1950年代戰後繁榮時期,大學生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許多學習了英語、歷史和哲學等文科科目。在1970年代的持續高通脹期中,對這些學科的興趣驟減。隨著經濟復甦,人文學科也復甦了。但現在我們有一個難題。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正如預期的那樣,大學生開始遠離人文學科。幾年後,經濟不僅復甦,而且蓬勃發展。失業率降至5%以下,股市飆升,成為歷史上最好的十年之一。但這一次,大學生並沒有回到英語、歷史和其他文科學科。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放棄了人文學科,選擇了工程、健康和其他以職業為導向的領域。全國非牟利教育組織The Hechinger Report指出,根據「綜合高等教育數據系統」整理聯邦的數據發現,2020年人文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已連續第八年下降至不足20萬。由於人文學科歸類的不同,自2012年以來,該學科畢業生人數降幅介於16% 至29%之間。上一次大學培養出如此少的人文學科畢業生是在 2002年。

下降趨勢前所未見

如果考慮到不同人文學科相互競爭的情況,那就更慘淡了。在2020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獲得了人文學科學位,比2012年下降了25%。這是使用廣義的人文學科定義,其中包括「大眾傳播」這個流行的專業,現在佔所有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你更喜歡人文學科的更狹隘的歷史定義——僅限於英語、歷史、哲學、外語和文學——2020年只有4%的大學畢業生主修其中一科。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文、藝術和文化項目主任湯森德(Rob Townsend)說:「這些人文學科領域降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令人擔憂。」物理和化學等純科學包括在文科和理科中,但不包括在人文科學中。社會科學例如心理學,也被視為文科的一部分,但不包括在上述人文科學數據中。包括傳播在內的更廣泛的人文學科還包括宗教、種族和性別研究。無論什麼是「人文」學科,什麼不是「人文」學科,「文科」一詞是否可以互換使用,趨勢都是向下的,沒有見底或企穩的跡象。英語語言和文學——一個曾經佔所有人文學位的三分之一的專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2020年,英文系大學畢業生只有大約3萬7000 人,比2009年的5萬5000人減少了三分之一。歷史系也出現了類似的崩潰,入讀學生下降35%。

學債重責當頭棒喝

相比之下,學生越來越傾向於商業、工程和健康相關領域的專業。2020年,超過43萬名大學生畢業於商科專業,人數在過去20年中增長了60%。在此期間,工程專業增加了一倍多;2020年工科畢業生19.5萬人,與人文學科所有畢業生人數基本持平。健康和醫學領域的專業生在過去20年中增長了兩倍,到2020年畢業生將超過26萬,遠遠超過人文專業。湯森德說,目前人文學科的低迷「令人費解」。從邏輯上講,不斷上漲的學費可能會迫使學生選擇更實用的職業導向學習領域:「一旦你完成了那個學位,你就必須開始償還學生債務,人文專業的學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打進將成為他們長期事業的工作。」湯森德說:「然而,當學費和學生債務在1990年代飆升時,學生卻不理會前景預測,都湧向人文學科。人文專業的學生人數一直在上升,直到2000年代。」當前隨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而爆發的經濟焦慮,現在肯定對人文學科沒有幫助。湯森說:「在經濟困難時期,要敢於承擔這種風險就更難了。」2021年11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人文學科畢業生總體上對2019年的生活和職業感到滿意,即使他們的平均收入略低於其他專業(前者為5.8萬元,後者為6.3萬元)。超過40%的人文專業學生隨後進入研究生院,如法學院,攻讀高級學位,因此收入要高得多。然而,同一份報告指出,40%的人文學科畢業生表示如果可以重來,他們不會再選擇同一科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