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血壓背後的隱形殺手 —— 高黏血症|徐大基中醫師

在高血壓的眾多合併症中,有一個「隱形殺手」常常被忽視,它就是高黏血症!今天就帶大家深入瞭解這個健康威脅,並分享中醫調理妙方和一款養生湯水,幫你守護血管健康。

一.什麼是高黏血症?

血黏度,即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黏滯性的重要指標。紅細胞聚集性、壓積、形態,以及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纖維蛋白原等含量,都會影響血黏度。高黏血症,也稱高黏滯血症或血液高凝狀態,是由於血黏因子升高,導致血液過度黏稠、血流緩慢,以血液流變學參數異常為特徵的臨床病理綜合症。

二.高黏血症與高血壓的關係

研究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雖然動脈處於高壓狀態,但血栓栓塞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血栓栓塞性腦中風的發生率遠高於出血性併發症。這暗示着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血栓前狀態。

血管壁內皮細胞損傷、血液成分改變、血流異常是血栓性疾病的發病關鍵。高血壓不僅伴隨血栓前狀態,更與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可謂 “隱患無窮”。

三.中醫視角下的高黏血症

在中醫理論中,高黏血症屬於 “血瘀證” 範疇。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陰虛導致營血凝滯,加之久病入絡、痰濁血瘀互結,最終阻礙血脈運行。因此,益氣、養陰、活血是中醫調理的核心原則。

中醫常採用活血化瘀之法,包括運用黃芪、丹參、鬼箭羽、肉蓯蓉等中藥,配合針灸、拔罐、按摩等外治法,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降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等指標,同時調節脂代謝。

四.日常調理

中藥代茶飲:氣虛血瘀或伴有高血脂者,可取人參、西洋參、山楂、三七各等量,打成細粉沖服,補氣活血、調脂通脈。

食療推薦:黑木耳富含膠質,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彈性,無論涼拌、煲湯還是炒菜,可選用。

另外,平時一定要戒煙戒酒。

五.湯水

山楂丹參瘦肉湯

材料:

山楂 15 克、丹參 10 克、瘦肉 200 克、生薑 3 片。

做法:

瘦肉切塊焯水備用;山楂、丹參洗淨。所有材料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 1.5 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

山楂消食化滯、活血散瘀,丹參活血化瘀、清心除煩,搭配瘦肉滋補養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調脂降黏之效,尤其適合高血壓合併高黏血症人群。

六.循證調護

平時除了適當運動、戒煙戒酒等措施之外,應特別注意適當多飲水。飲水需注意飲水時機,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1小時等。如無特殊禁忌,每天最好不少於2000毫升,出汗多者,還要增加。

飲食宜清淡,可按糖尿病飲食方法,少食動物內臟及動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尤其是晚餐不宜進食過多。適當多食黑木耳、大蒜、洋蔥、青蔥、大豆、豆製品、魚類、水果和蔬菜等。

溫水泡澡對改善血液循環有一定幫助。適當的溫度,如37°C,如無糖尿病神經及皮膚病等併發症,溫度可適當調高些,但不宜過高,不要超過39°C。37°C這個溫度接近體溫,血壓不會急劇升高,血栓溶解物質變得活躍,血黏度得以改善。浸泡30分鐘,微微汗出,亦不可過度出汗。泡澡與運動一樣都是使用消耗能量的方式,熱量消耗增加,脂肪就會減少,有條件者可養成每天泡澡的習慣,身體代謝水平會有改善。泡澡後體表和體內溫度升高,能使肌肉放鬆,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

高黏血症雖 “隱形”,但只要我們及時干預、科學調理,就能防患於未然,避免嚴重併發症的出現。

更多文章